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宗派》 三论宗(一)
2018-03-11 00:38:4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137次 评论:0


前言


  三论宗依据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菩萨的《百论》开宗立派,具有浓厚的印度哲学传承特色。由于性空唯名的义理高深,思想驳杂多端,与法相宗的细密烦琐,二宗并称中国佛教史上难治之学。
 

  三论宗所根据的三部论典,都是由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而罗什本身就是大乘中观系统的传承者,所以被三论学者尊奉为初祖。罗什之后则有僧肇、僧叡、僧朗、僧诠、法朗,至吉藏而集大成。吉藏以后,虽有智凯、知命、智实、寂师、慧远等高足继起,然而由于缺乏卓绝的大师、切实的行证,又受到法相宗的排斥、思潮的变迁、学者的好异思迁、禅宗的盛行等因素影响,唐代中叶以后,本宗遂告沉寂。目前佛教中研究三论最为有名的大德是印顺导师,他对于中观缘起性空思想,有其独特的见解。
 

  至于日本、朝鲜,由吉藏的弟子慧灌等的弘传,有相当的发展,尤其在日本奈良时期盛行一时(以后渐次合併于其他各宗派,直至现代),当时专属寺院有元兴寺、大安寺、西大寺、法隆寺等。在这之前,圣德太子礼请高丽僧惠慈为师,因惠慈为三论学者,太子亦学三论。三论宗的教义,主要是以破邪显正,并以八不中道的中道实相来彰显真理。三论的「空」,并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的空。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所以空无自性,是暂时的幻起幻灭。换句话说,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从暂时存在的现象界则说「缘起」,从本无自性的实相界而说「性空」,因为缘起,才能显示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够缘起。也就是说,因为空才能有。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空是成就一切万有的要因。
 

  空观的建立,对于现实人生有着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曾经有人问起我的人生观,我以六点来作答覆:
  

第一、以退为进的人生观。  第二、以无为有的人生观。  第三、以空为乐的人生观。
  

第四、以捨为有的人生观。  第五、以众为我的人生观。  第六、以教为命的人生观。


  这六种人生观,都是与「空观」相应的人生观。空才是真实不灭,才是永恒存在,从空中所建设的有,是永恒无限的人生。

 

壹、三论宗的源流及其传承


  三论宗,即龙树宗、提婆宗,是中国大乘宗派之一。以般若空义为本宗思想根干,所以又称为中观宗、空宗、无相宗、无相大乘宗、无得正观宗。
 
    

一、三论宗的思想渊源

 
  三论宗思想,传承于龙树菩萨的缘起中道观,即「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从缘起和合的现象中,直指「缘起」与「性空」不是对立的,「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的中道实相论。此二谛相就是中道义,藉由什公的译典宣扬,纠正了两晋般若学风偏于二边的妄执,使格义之风消弭,回归般若无所得的真精神,树立三论宗思想系统上的独特风格。
 

  龙树菩萨认为,般若的整个精神就在以「假」成「空」,由「假」显「空」。因此,提出「三假」来解释因缘生法,直显空性的奥义,从而彰显般若无所得的「无得正观」。
 

  三假,是指构成事物的三个阶段,即:法假、受假、名假。此三者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因素、集体形象及集合概念。一般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藉由三假所构成的概念、名言加以区别,可以说一切法的认识都是依据概念而来。
 

  缘起是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是空,所以说,缘起与空性不是对立的,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缘起。《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空,是成立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法则。缘起、性空不但不是对立,而且是相成相生的。如此不偏「顽空」,不偏「有执」,即名「中道实相」义。

 
  中道联繫「二谛」:性空是「真谛」,假有是「俗谛」,二者统一起来而成中道。所以中道不着名相与对待,综贯性相及空有。此二谛相就是中道义,就是三论宗立宗的根本依据,并且由此开展「言教二谛」,破除一切二边的执取。

 
  
(一)两晋般若学--六家七宗

 
  东汉末年支娄迦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后,般若类经籍便陆续传入我国,经魏晋而至南北朝,在当时玄学的影响下,形成一代学风。当时为理解般若思想,一方面依据老庄玄学之义,理解及论释般若经义,产生「格义佛教」,对般若空的思想产生种种分歧;其次,在阐发般若思想方面,形成有所谓「六家七宗」。至后秦鸠摩罗什有系统地传译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学说之后,三论宗即受其影响,直接沿袭般若学的传统。
 

  六家七宗除识含宗的「心识为大梦主」,具有唯识思想外,其他诸宗与三论思想都有深厚渊源。

 
  1.本无宗:吉藏大师在《中观论疏》中说:「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又说:「安公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末有,若託心『本无』,则异想便息。」由此可知,道安大师的般若学重在证会「性空」,故又名性空宗。但是他的义理偏于「空无」,与僧肇大师所主张的即动即静、即真即俗、不落二边的般若真义仍有距离,所以成为《肇论》所破的对象。

 
  2.本无异宗:《中观论疏》引琛法师的话说:「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这是说未有万物之前,先有所谓无,从无生有,故万物出于无,以无来解释经论中的非有非无说,所谓「非有是有」即是无,「非无是无」亦为无,一切只是所谓的无,这就是他的宗义。但是僧肇评破此说,认为不符般若思想。
 

  3.即色宗:吉藏的《中论疏》谓此有二家:一、是关内即色空,谓色无自性;二、是支道林所倡说的即色是空,这就是道安的「本性空寂」之说。前者谓即色义,所阐明的即色是空,色法悉依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故称「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不言即色是本性空,尚未领会因缘所生,无实体性,本来是空。而支道林的即色游玄义,则不偏于无自性,进而谓色本为空,不坏假名而说实相,色自因缘而有,而非自有,故当体即空,即色所空,但空自性。此「即色空理」,是为「般若本无」下一注解,以即色证明本无的意旨,故一般均以支道林为代表。

 
  4.识含宗:有关识含宗义,吉藏大师于《中观论疏》里阐述:「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这是主张众生随缘迁流,于是生起种种的妄识,使本来空寂的三界变现森罗万象,迷恋其间,不能超脱。倘若能使迷惑的识不生起,则能超出三界,三界的幻象也就无从生起。这些主张含有唯识思想色彩,不是般若思想的正宗。
 

  5.幻化宗:幻化宗义,安澄法师《中论疏记》引《山门玄义》说:「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为世谛。心神犹真不空,是第一义。若神复空,教何所施?谁修道?谁隔凡成圣?故知神不空。」故知幻化宗但空色法,不空心法;只空俗谛,不空真谛。此宗认为心神亦空,便无人修道,无人证果。这与般若「了知一切法如幻,佛道如幻」的精神并不契合。

 
  6.缘会宗:吉藏大师《中观论疏》中指出缘会宗义:「缘会故有,名为世谛。缘散即无,称第一义谛。」缘会故有,是诸法缘生的道理,缘散即无,是说缘灭则归于空无。此中缘会故有,合于《中论》诸法「因缘生」、「假名有」的世谛。但空无,不同于「当体性空」、「无所得」的胜义实相。所以,此宗于世谛所说的理论无大过失,但对「胜义谛」的说法,则差之极远。

 
  7.心无宗:僧肇大师于〈不真空论〉里,以两句话统摄心无宗义:「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心无宗主张「色」有,而虚妄的「识」心不于色上起虚妄的执着,不滞于外色,以求心灵上的安顿。但是此说未顾及到一切诸法在般若的观照下是廓然无形,如幻如化的。这种空心不空色的理论,与般若思想不相契,故僧肇批评曰:「得在于神静(不滞于外色),失在于物虚(不解诸法廓然无形,如幻如化的道理)。」
 

  总结七宗的主张,可将其归纳为三派,即僧肇于《肇论》中所评破的三家:

 
  1.本无家:释本体的空无者。道安以静寂说真际,竺法琛偏于虚豁之谈,皆以般若的「本无」,契同玄学的轻有,故均可併入此派之列。

 
  2.即色家:主色无者。即色宗言「色不自色」;识含宗以「三界为大梦」;幻化宗主张「世谛诸法皆空」;缘会宗说「缘会始有为俗,缘散即无为真」。故此四宗以「色无」为圭臬。

 
  3.心无家:主心无者。唯支愍度力申「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故「有心」则滞于「外色」,「无心」自不为外物所繫缚。

  
  综合以上所述,可归纳如下图所示:


 
  

(二)僧肇对性空思想的诠释

 
  僧肇大师被什公誉为「秦人解空第一者」,这是因为大师对性空思想的阐发,脱离两晋六家七宗的二元对立,真正表达般若「缘起性空」、「二谛相即」的中道思想。所以被吉藏大师推为「玄宗之始」,肯定僧肇大师对三论思想建构及对般若思想开展的贡献。
 

  僧肇大师为解释缘起性空义,于〈不真空论〉中,运用「不真空」来加以诠释。例如:什麽是不真?不真指假名,诸法假号不真,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什麽是空?万物从假名看来是不真,执着假名构画出来的诸法自性当然是空。所以不真空就是「不真即空」的涵意。僧肇大师用这样一个新命题来解释空,是纠正以前各家对性空的种种误解。
 

  僧肇大师为破斥六家七宗有、无二元对立的论法,将有无不二的道理诠释阐发,以显虽空而宛然「假有」,虽宛然「假有」而「毕竟空」,空、有无碍的般若思想。僧肇在〈不真空论〉里说:「虽有而无,虽无而有。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即非无物也,物非真物也。」这是说,物非真物,但为依因、待缘而有的假物;假物无有自性,故乃显真空,这种显假名宛然而毕竟空的般若境界,成为三论宗的中心思想。
 
    

二、三论宗的传承


  佛陀入灭第十一世纪,所流行的宗派为「中观宗」、「空宗」、「龙树宗」或「龙树学派」,与后起的「瑜伽宗」、「有宗」或「无着、世亲学派」,形成相对称的大乘二大法脉。此二派由印度直接传入我国,成为三论、唯识二大宗派。三论宗传承,自龙树后有二支派,一是龙智,一是提婆,此二大论师并肩弘化。龙智下传清辨,清辨传智光,智光传师子光。提婆下传罗睺罗多,罗睺罗多传须利耶苏摩,须利耶苏摩传鸠摩罗什。

 


 

  龙智以下一派,因清辨造《掌珍论》,与护法旗鼓相当,形成龙树(空)、无着(有)两系对峙的局势。传承至智光时期,在那烂陀寺与戒贤论师并驾齐驱。
 

  此宗传入中国,其派有二:姚秦时代由鸠摩罗什大师传入者,称为古三论;日照三藏于唐高宗仪凤年间(西元六七六-六七八年)传入的清辨、智光二论师的系统,则称新三论。其中,罗什大师译有《大品般若经》三十卷、《大智度论》百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并译出龙树、提婆二菩萨的传记,奠定了我国三论宗的基础。罗什大师门下,号称桃李三千,于中高足有十人,即僧肇、道生、僧叡、昙影、慧严、慧观、僧(02p761)、道恒、道标、道融等法师。其中,僧肇作《肇论》,道生作《二谛论》,昙影作《中论疏》,道融作《三论注》。而以慧观、道生、僧叡等多弘法江南,僧肇、昙影、道融等则宣教关中,于是形成三论宗南北二学派。其后有昙济出,着有《七宗论》。

 
  西元四○一年至四八○年之间,北派以无人才而渐趋消沉,南派亦因受《成实论》压迫而未能发展。六世纪时,有僧朗出,僧朗又称道朗,高丽僧,入关师事昙济,以破小乘得梁武帝崇信,稍振三论之势,惟此时多于山中修习止观,又因当时盛行《成实论》的研究,故少受外间注意。僧朗之后,僧诠继起,欲振三论的学风,然而因为当时流行地论、摄论等缘起论的法门,故僧诠所倡的三论也受其影响,而异于罗什的旧说。僧诠门下有法朗、辨公、慧勇、慧布等四哲,其中以法朗尤为俊杰,奉陈武帝之诏,止住京都兴皇寺,大张讲席,常随众多达千馀人,门下有二十五人,以嘉祥大师吉藏(西元五四九-六二三年)最为特出。

 
  又法朗的门下,另有慧均(作《四论玄义》)及系统不详的硕法师(作《三论疏》、《三论游意》),也都是一时的三论硕学。今概略介绍三论六祖如下:
 

  1.鸠摩罗什 罗什于后秦姚兴弘始三年(西元四○一年),来到中国长安。中国佛教经论在罗什未来以前,有许多义理上的谬误。因为当时大乘论典尚未普遍翻译,或虽有大乘经典,然因翻译的不完整,有诸多错漏之处。罗什大师来到长安之后,佛法始跳出诸子学说而独立,而有真正大乘佛法盛弘于世。罗什大师专事翻译,共有三百馀卷,多重于大乘教法。此时长安佛法如雨后春笋,各地学者闻风而来,罗什门下号称三千。其中最着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僧叡四人,称为「什门四杰」。
 

  2.僧肇、僧叡 僧肇着有《肇论》一书,本论的思想可以说是开三论宗思想的先河,所以推僧肇为三论宗的第二祖。僧叡毕生于长安弘扬罗什法门,与僧肇同时师事罗什大师,着有《大品》、《小品》、《法华》、《净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序,为三论师所依,故与僧肇同列第二祖。

 
  僧肇才思幽玄,精于谈论。闻说罗什大师滞留凉洲,毅然前往师事,罗什大师歎为奇才。及至姚秦破凉,乃随侍罗什大师入长安。弘始六年,罗什译出《大品般若经》,僧肇撰〈般若无知论〉,深受罗什与慧远大师的赞赏。后又撰述〈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注维摩诘经》十卷等。可惜英龄遽逝,义熙十年,年仅三十一岁示寂。

 
  僧叡,为「关中四圣」之一。二十四岁,游历诸国讲说,听者成群。常慨叹禅法未传,至姚秦弘始三年,罗什大师至长安,即随受禅法,且恭请大师译出《禅法要解》,日夜修习,精练不怠。又禀姚兴之命,与僧肇法师等,于逍遥园详定经论,共同协助罗什大师的译经。

 
  3.高丽僧朗 《高僧传》卷八〈法度传〉载,僧朗是辽东人,曾随法度法师学习,善讲经律,尤其精于华严、三论之学。《大乘玄论》云:「摄山高丽朗大师,本是辽东城人。从北土远习罗什师义,来入南土,住锺山草堂寺。梁武帝敬信三宝,闻大师来,遣僧正智寂等十师,往山受学。」三论法门从北方传至南方,僧朗为第一人。僧朗来南方,初住草堂寺,后常住于栖霞山。僧朗南来,正值成实宗大盛,谓《成实》是大乘,并以成实宗宗义遍解大乘经论。僧朗曾受罗什三论的正统,南来后,极力评破此论点。

 
  4.止观诠 为梁武帝特遣十人之一,随僧朗学习三论的义理,十人中只有僧诠得高丽僧朗的正传。僧诠与僧朗常住山中不出,每谓「出讲堂不许与人语」,以此时三论学者极少,传出恐招人诽谤之故。僧诠因常在山中不出,故吉藏称其为「山中大师」。

 
  5.兴皇法朗 与栖霞布、长干辨、禅众勇三人同是成实宗人而转归于僧诠,为僧诠门下着名的「诠公四友」。三论宗在南方传承至此四人时期,积极地向外宣扬,尤以法朗为甚。此时的三论宗,与罗什、僧肇时代的三论宗又有不同。因为在这个时候,大乘经论遽增,译经人亦多,且中土之人尤偏重于「经典」。在高丽朗时代,北方有菩提流支,译有《十地论》等;在法朗时代,南方有真谛三藏,译有《摄大乘论》等,并曾受法朗的礼请,译出《中论.观因缘》一品及《涅槃本有今无偈论》。当时禅宗亦盛,栖霞慧布的「誓不讲说」,就是受到禅宗的影响。所以,三论法门乃渐与罗什、僧肇传承略有异趣,然缘起中道义理不变。

 
  6.嘉祥吉藏 兴皇法朗门下虽然遍及南北,但是其中以嘉祥吉藏为着。吉藏本安息国人,学三论于法朗。此时华夏大乱,吉藏避乱至绍兴,住嘉祥寺,于此讲说、着述不断,故称「嘉祥大师」。在他的着述中,多引三论诸祖,如罗什、僧肇、僧叡、法朗等之语句,为集三论宗大成者。吉藏的着作,不只为本宗所重视,在整个佛教史中也十分重要。因为吉藏的着述中,对从晋魏以来直至当时的学说无不研究与评论。

 
  又由于吉藏大师着述丰富,在当时享有「嘉祥文海」美称,其重要性于此可知。
 
    

三、三论的根本道场--栖霞寺

 
  三论宗藉以发展的道场有许多,尤其是以集三论宗大成的吉藏大师,他本身曾经驻锡过绍兴(会稽)嘉祥寺,当时正值陈隋交替之时,兵荒马乱,道俗逃亡,吉藏大师就在此时抢救了颇多的典籍注疏,他的许多着作如《涅槃经游意》、《维摩经游意》、《法华经游意》等,约完成于此时。
 

  吉藏随后应晋王杨广之邀,至隋京大兴(今西安),驻锡日严寺,由于这段时期较为安定,并且在三论造诣及资料的运用已臻成熟,于是在此完成了《大乘玄论》、《三论玄义》及三论注疏等重要着作,成立了三论宗体系。

 
  吉藏以前的三论诸祖多驻锡于摄山栖霞寺,尤其三论的「江南初祖」僧朗,他是辽东人,于刘宋时入关,当时罗什、僧肇所传承的三论正盛行于北方长安一带,僧朗深入研习之后,约于西元四八○年来到南方。

 
  当时江南一带以成实宗为主流,僧朗不畏强权势力,与受到王公贵族支持的成实家论辩,并破斥「三论与成实一致」的旧说,使之能独立发展。既而入于摄山,依止法度门下,其后并继承栖霞寺法席。

 
  由于他的论辩受到梁武帝重视,乃于天监十一年(西元五一二年),派遣僧怀、慧令、智寂、僧诠等十人到摄山,从僧朗(即摄山大师)谘受三论大义,其中唯有僧诠得其精要,梁武帝也因此改宗三论。僧诠之后有「诠公四友」弘三论,其中法朗更是一生致力于三论宗的弘扬。从此成实渐消,三论渐扬,而有「摄岭相承」之说。
 

  栖霞寺,位于江苏南京东北方二十三公里的摄山中峰西麓,为江南着名古刹之一,与湖北当阳的玉泉寺、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

 
  栖霞寺创寺至今,约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南朝齐高帝建元年间(西元四七九-四八二年),有当代的望族名士明僧绍(即明徵君)隐居在此山,而名僧法度则自黄龙来,与僧绍交游深厚,明氏敬法度为「师友之教」,并于永明元年(西元四八三年),将后院宽大宅第捐捨为寺,名为「栖霞精舍」,这是栖霞创寺的开始。

 
  栖霞寺在历史上,约有五次较大劫难:

 
  第一次在唐武宗毁佛时期,既毁各地寺院,江南名刹的栖霞也无可倖免,这就是从会昌二年至五年(西元八四二-八四五年)的会昌法难。直至宣宗即位后,才下诏重建栖霞。

 
  第二次是宋高宗南渡,金兀朮率大军攻陷建康,与宋将杜充战于江宁一带,栖霞寺全毁。

 
  第三次在明宪宗成化年间(西元十五世纪),有司侵佔寺田,欺凌寺僧,全寺僧众外徙,绍承中断,古寺变废墟达六十年之久。

 
  第四次是清咸丰五年(西元一八五五年),太平天国与满清江南大营向荣部队,战于栖霞尧化门一带,全寺悉遭砲火焚毁。五十年后,有宗仰上人重兴道场。
 

  第五次就是「文化大革命」,佛像、文物被破坏,寺院建筑遭拆毁,僧众被下放劳改。

 
  栖霞寺最为兴盛时代,首推唐高宗时期,有过大规模扩建,所增加殿宇楼阁多达四十九处,并改名为「功德寺」。又在唐高宗仪凤元年(西元六七六年),寺前山门外东侧,建有御碑亭一座,碑石正面是高宗李治的撰文,由当代书法家高正臣以行书写下刻成,内文即介绍明徵君创寺缘起,故名「明徵君碑」,至今犹存。
 

  另一次的极盛时期,是在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因两帝南巡均曾驻跸于此,由国家拨款,兴建寺旁的乾隆行宫,并增建寺中的各种建筑,以及附近的亭台楼榭。当时殿宇巍峨,冠绝东南,全山共有二千馀间建筑,可惜都毁于战火。
 

  自南朝僧朗到摄山之后,名声四扬,梁武帝也曾派遣十位僧青年来学三论,其后数传,均以栖霞为祖庭。唯后代几经教难,至近代则有宗仰上人再度兴资重建栖霞,国父孙中山先生得知,曾率先捐献壹万银元,作为回报宗仰上人大力资助革命之忱。现存「栖霞古寺」规格,即为宗仰上人所建,并于近代陆续修复中。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宗派》 天台宗 下一篇《宗派》 唯识宗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