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教史》 第一篇 印度篇(六)
2018-03-16 08:52:1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917次 评论:0

第六章 佛教的转轮圣王


  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转轮圣王的仁王之治,转轮圣王以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为德号,并以正法御世,国土丰饶,人民和乐。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佛陀为诸国国王指出如何成为仁王圣君的治国方法,当时印度的名王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阿闍世王等,都与佛陀有极深的因缘,并且经常向佛陀请教治国的理念与方法。他们不但深受佛教影响,成为虔诚的佛教信徒,也以正法安邦治国,更是佛教的护法长城。

 
  佛陀入灭后,护教圣王以阿育王与迦腻色迦王为最着名。由暴虐无道到仁慈爱民的阿育王,佛法是他的治国理念,他深深明白,以武力来统治国家只能杜人之口,唯有用佛法真理来教化世间,才能服人之心。因此他在治国期间,一心致力佛法的传播与弘扬。此外,迦腻色迦王的大力护教,广建伽蓝,促成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形成,更是大乘佛法兴隆的关键时期。
 
    

◆禅让国位的频婆娑罗王

 
  频婆娑罗王(梵▓Bimbisara),是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国王。他与王后韦提希夫人都是皈依佛陀,深信佛法,是佛教最初的护持者。晚年之时,他们被太子阿闍世幽禁的故事,成为极乐世界净土法门的缘起。

 
  佛陀尚未成道之前,为了追求真理,远离祖国,途经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这时频婆娑罗王正在皇宫高处眺望全城,忽然看见很多巿民在恭敬礼拜一位形貌庄严的年轻沙门。频婆娑罗王生起好奇心,亲自前往拜访,与之交谈后,才知道他是捨去王位,披上袈裟,追求出世真理,为解决人间生老病死的悉达多太子。国王非常赞许太子的才华威德,愿意把国土的一半分给太子,但悉达多婉谢了他的盛意,并为他解说世间的有漏法。太子说:「恣情纵欲,是招致痛苦的主因。人的欲望如同炽烈的火,再多的木柴投下去,也会感到不足。财、色、名、食、睡的享受,若是得到了,徒然增长爱着的念头;若是失去了,更是烦恼不安。这一切都只有使身体受苦而已。我追求真理,就是希望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救度世人。所以我洁身、乞食,捨弃欲念,远离恩爱,过着清静自在的生活,以免为了汲取名利而造业,将来堕入恶道。

 
  「大王!你说老了以后再出家,然而年老的人,气力衰了,体力弱了,年轻时代的壮志雄心都没有了,死贼执着利剑一步一步跟随在身后,伺候时机,送你残生;无常好像猎夫,拿着老的弓,执着病的箭,要使如鹿一般奔驰在生死旷野的众生断命。

 
  这时候的你那里还能够激发出抗魔、普度众生的道念呢?」

 
  频婆娑罗王深受悉达多太子怜愍众生的大悲心所感动,请求太子于得道之后,先到王舍城来受他供养,为民说法。悉达多太子也默许了他。

 
  佛陀成道后第二年,率领弟子三迦叶等一千多人来到王舍城,频婆娑罗王一听悉达多太子已经成道来到王舍城,十分欢喜,带领群臣、眷属等一千多人前往礼拜佛陀,并恭迎佛陀入城。到了王宫,大众坐定之后,惊见全国所尊崇的拜火教优楼频罗迦叶道长也在佛陀徒众席中,大家感到好奇,「到底是什麽力量使他放弃了事火的信仰呢?」

 
  这时,频婆娑罗王已禁不住好奇心向佛陀请示。佛陀示意优楼频罗迦叶现身说法,以释众疑。优楼频罗迦叶说道:「大王!佛陀真是三界人天的导师,是四生有情的慈父。我能在有生之年皈依在佛陀的座下,感到无比的欢喜和荣幸。过去我以事火为功德,相信精勤苦行可以生天,享受五欲快乐;如今才知道,即使上生天界享受快乐,也不能捨离贪、瞋、痴的烦恼,更无法免于老病死的恐惧。佛陀所开示的涅槃寂灭之乐,使我身心清净,远离三毒,因而服膺真理,自然捨弃事火的苦行,归投在佛陀座下。」

 
  优楼频罗迦叶坦白说出内心真诚之言,以及赞美佛陀巍巍的功德,频婆娑罗王听了称赞不已,再度恳请佛陀为大众开示,同霑法露。

 
  佛陀环顾四周,观照众生根器,慈悲的说道:「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的一切作用和活动,就是生死起灭的原因。因为执着于『我』的存在,想满足『我』的一切需求,所以生出种种的欲望,造作出种种的善恶业,以致无始劫来生死流转不已。其实,所谓的『我』,只是四大假合之身,与受、想、行、识的因缘际会;明白了『我』及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就不会再受束缚了。忘了我,而只为了一切众生,再忘了我及一切众生,而进入不动心的领域,把心扩大,与宇宙一体,那就是『我』进入涅槃之时。大王!这才是人间本来的实相,那个地方才没有生死烦恼。」

 
  佛陀又为他们说施、戒、生天的三论和四谛说,众人听闻了微妙之法,内心清凉,得到无上的喜悦。频婆娑罗王也当场证法眼净,得正知见,获法无畏,大众一起虔诚的皈依三宝。频婆娑罗王誓愿终生护持佛教,他感动流泪,对佛陀说:「敬爱的佛陀!领受您给予人世稀有的甘露,没有比这些更值得欢喜了。当我还是太子时,就有五个愿望:第一、是承袭国王的宝座;第二、在我的国土内能有正等正觉的大开悟者;第三、我能供奉佛陀;第四、我能得闻妙法;第五、我能证悟佛陀的教法。如今,我这五个愿望都已经圆满了。」

 
  据《频婆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中记载,频婆娑罗王誓愿终生护持佛教,尽形寿供养佛陀及诸比丘衣被、饮食、卧具、医药等物。他是佛教的拥护者,佛教第一座精舍就是他供养的。晚年并于宫殿内的塔寺安置佛陀的头髮、指甲,早晚恭敬礼拜,以表达内心对佛陀无限的崇敬和孺慕之情。后来,因太子阿闍世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造像供养的优填王

 
  优填王(梵Udayana),是佛陀时代中印度憍赏弥国的国王。当时,憍赏弥国与摩竭陀国、憍萨罗国等对峙,威震四方。皇后崇信佛法,并已证得须陀洹果,但王妃无比夫人却是个瞋心极重的女人。无比夫人国色天香,娇豔动人,但因曾被佛陀拒绝婚事,怀恨在心。当时追求无比的豪门贵族众多,但她的父亲逝心长者一心只看中佛陀,佛陀以修道者不近女色拒绝他,还对他说,秀色美女也不过是脓胞臭囊,不足为恋,然而无比却认为佛陀是在侮辱她。

 
  后来逝心长者将无比献给优填王,王非常高兴,立她做妃子,并赐长者高官厚禄。无比夫人虽然已经身为优填王的妃子,但报复之心仍然未消,就想杀害虔信佛教的皇后以洩恨。她向优填王说,皇后信奉魔王之教,必需灭除。于是,国王敕令以百箭杀害皇后,皇后见到百箭射来,不但不畏惧,也丝毫不恚怒,长跪向王,一心只念着佛陀的大慈心,因此所射的箭全都绕皇后三圈,然后折返,停留在王的面前。这一来,令优填王大为惊惧,心想:佛陀必定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圣人,他的白衣弟子就有如此的威力,何况是正等正觉的圣者!于是马上前往佛陀的住所,祈求忏罪,并接受佛陀的教化。优填王深感自己为女色所惑,恳请佛陀为他解说戒色之道。佛陀就告诉他说:「大王!世上男子有好色之疾,却一味地视女人为祸水。当知男子迷于女色时,有四种恶态:一、是以淫为乐,不觉其秽;二、是为色所迷,六亲不顾;三、是坏清净行,离经叛道;四、是淫心大作,索求无度。」佛陀以偈颂告诫他:
 

女人为何好?但是屎尿囊。何不细谛视,为此而狂荒?
  

恩爱一缚着,牵人入罪门。智者觉而捨,痴者致死伤。

 
  优填王听闻妙法之后,内心极为欢喜,皈依了佛陀,成为虔诚的佛弟子。

 
  有一次,佛陀突然失踪了,在教团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原来,佛陀出生的第七天,圣母摩耶夫人便与世长辞,上昇到忉利天。佛陀为了要报答母恩,欲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又因为有一些弟子虽然经常追随着佛陀,却不知珍惜胜缘,懈怠轻忽,不乐听闻佛法,少数弟子更常为了枝节小事纷争不断。佛陀心想,不如趁着僧团举行夏安居时,暂时悄悄离开人间,或许能使那些喜好争执的比丘勐然悔悟罢。

 
  佛陀的四众弟子数日不见佛陀,苦寻不获,个个都忧心自责,因而各自发愤图强,但是优填王却因思佛心切而病倒,并且对人说,如果不能见到如来圣像,不久必将忧愁命终。大臣们非常着急,于是商议请来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运用神通力,带着凋刻师上到忉利天,亲睹佛陀圣容,然后用紫檀木凋刻成高达五尺的佛像,让优填王得以瞻仰,早晚礼拜,以解除思念之苦。这就是佛像凋刻的开始。
 

  三个月后,佛陀从忉利天宫说法完毕,回到人间,众人欣喜若狂,纷纷前往佛所,顶礼问讯,紫檀圣像也向前迎接佛陀。佛陀微笑着对佛像说:「辛苦!辛苦!末法众生可要靠你教化了。」
 

佛陀并以偈颂嘉许优填王说:
  

作佛形像者,今当粗说之:眼根初不坏,后得天眼视,
  

白黑而分明。作佛形像德,形体常完具,意正不迷惑,
  

势力倍常人。造佛形像者,终不堕恶趣,其福不思议。
 

  优填王自从皈依三宝后,一直希望能以佛法治国,为此,他特地向佛陀请示为君之道。佛陀于是告诉他十种能令声誉日隆的功德:


  1.出生尊贵:宿植德本,前世布施、供僧所得之福报。


  2.得大自在:能自在主政,不受制于人。


  3.性不暴恶:见群臣虽有小愆过失,容忍规劝,不马上贬黜,不发粗言。


  4.愤发轻微:群臣百官纵有大愆违越,不以重法而刑罚之。


  5.恩惠勐利:有功则赏,有劳则勉,令属下容易亲近,不难承事。


  6.受正直言:广纳正言,不听阿谀。


  7.善顺先教:对先王所遗下的法制或旧臣,善加审思,抉择其去留。


  8.顾恋善法:笃信因果业报,具足惭愧心,不作恶行,修福持斋,慈悲喜捨。


  9.善知差别:对大臣百官,心无颠倒,一一了知他们的忠信、技艺、智慧等各种差别,知人善任。


  10.不行纵荡:时时诫慎,不傲慢自大,不耽于欲乐。

 
  「大王!如果你能增益以上这十种功德,就可以称得上是『法王』,诸佛菩萨、天龙八部都会日夜加持你、护念你;不但如此,还能够感得国境风调雨顺,兵甲休息,诸国朝贡而福祚无边。」优填王听闻佛陀这麽说,十分欢喜,全心全意信受奉行。
 
    

◆忏悔得救的阿闍世王

 
  阿闍世王(梵▓Ajatasatru),佛陀时代中印度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皇后韦提希的太子。皇后怀胎时,占师预言此子长大后将会弑父,频婆娑罗王与皇后十分惊恐,就在他出生不久,把他从楼上抛掷至地面,但只摔折了他的手指,婴儿却活了下来。由于他处胎时就与自己结下恶缘,所以频婆娑罗王便把他取名为未生怨。
 

  频婆娑罗王是佛陀最早的拥謢者,虔信三宝,而阿闍世却轻信提婆达多谗言,认为他才是真正的梵行者。提婆达多出家十二年后,野心愈发炽盛,一再向佛陀争取僧团的领导权,同时又煽动阿闍世弑杀父王,以篡夺王位,实现「新王--阿闍世,新佛--提婆达多」的目的。

 
  不久,阿闍世终于听从了提婆达多的唆使,幽闭父王在七重室内至死,取得王位;又受提婆达多的怂恿,以狂象加害佛陀。然而,不久提婆达多因犯五逆重罪而灭亡,阿闍世王也受到良心的谴责,心生悔悟,但是为时已晚,全身长满了恶疮,臭秽难当,他自知业报现前,地狱果报就在不远处等着他了。

 
  王宫的文武百官纷纷延请婆罗门外道为王治病消灾,但是无一见效。后来,名医耆婆也前来探病,阿闍世王便对他说:「耆婆!我的病很严重,不只身体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更严重,我想任何仙丹良药也无法治好我的病苦。我日夜悔恨,懊恼过去的罪孽,呻吟痛苦,无法入眠。你虽是天下名医,也救不了我。」
 

  耆婆答言:「大王!你的病况,我的确无法医治。现在世界上唯一能救大王病苦的,只有佛陀一人。」

 
  阿闍世听到这话,心生惭愧,对耆婆说:「可是佛陀会救我吗?我与提婆达多做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事。」

 
  耆婆知道阿闍世王的忧虑,便道:「大王!诸佛世尊,大悲普覆,不限一人;正法弘广,无所不包,怨亲平等,心无憎爱,终不偏为一人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馀人不得。」

 
  「佛陀是无上医王,是无边大海,他能容纳百川众流。大王的苦恼既从心生,就要先把根本的病医治好,才能医治身体上的病。佛陀的慈爱无量无边,惠施给一切众生,他不分贫富贵贱,同等救度。他准许尊贵的跋提迦王子等人出家,也准许出身下贱的优波离出家;他接受富贵的须达长者的供养,也接受贫女的布施;他感化大迦叶等人加入僧团,也方便劝导贪慾的难陀披剃;他不但听许烦恼少的优楼频罗迦叶出家,也允许烦恼深又罪孽重的波斯匿王之弟优陀耶出家;不只为有智男子说法,更为女人说法。不仅令出家人得四道果,也令在家人得三道果;不只为富多罗等寂静思维者说法,更为频婆娑罗王等统领国事者说法;不只为断酒的人说法,也为酗酒的郁伽长者说法;不但为自己的弟子说法,也为外道尼乾子说法;不仅为二十五岁盛壮青年说法,也为八十老朽说法;不仅为善根成熟的人说法,也为善根未熟的众生说法。佛陀视一切众生如佛子罗睺罗,请大王放心,不要疑虑!」

 
  听完耆婆这番话,阿闍世王即刻放宽心胸,请他代为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前往拜访佛陀,哀求忏悔。耆婆回答说:「大王!佛法中没有那一天不是良辰吉日,就如同重病的人,不能再拖延等待,必须立即寻求良医治病。大王既然要向佛陀忏悔灭罪,请今天就起程吧。」

 
  佛陀见到阿闍世王,非常欢喜,阿闍世王受宠若惊,赶快跪下,祈求忏悔。佛陀为王进入「月爱三昧」,身放光明,犹如月光,能令众生的善心增长,其光清凉,照在王身上,恶疮马上痊癒,顿感轻安无比。佛陀再为阿闍世王传授三皈五戒,王也以种种宝幢、幡盖、香花、璎珞、微妙伎乐供养佛陀。佛陀又为阿闍世王宣说治国之道,勉励国王以正法治民,以德化民,多行仁政,必得民众尊敬,行善安心,必得快乐。阿闍世王听闻妙法,对新的生命充满希望与信心,不禁感激泣泪,跪在佛前作礼。

 
  阿闍世王依教奉行,成为佛教僧团的大护法。据记载,阿闍世王与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数度交战,后来因佛陀的开示而言和。《中阿含.雨势经》记载,有一次,阿闍世王想发兵攻打跋祇国,派遣大臣雨势代向佛陀请教战略。佛陀早已知道雨势大臣的来意,所以未等雨势开口,便对站在身后为他拂扇的阿难说:「阿难!跋祇国今天所以会那麽富强,主要是有七种的治国妙法:1.常开会议;2.上下和合;3.尊重法治;4.以礼教化;5.孝亲敬师;6.护持宗教;7.接应四方。」

 
  佛陀又进一步说明,作为一个国王应该具备两类的「可爱法」,每一类各有五个项目,如此才能获得百姓的爱戴。

 
  1.人所爱敬;自在增上;能摧冤敌;善摄养身;能修善事。


  2.恩养苍生;英勇具足;善权方便;正受境界;勤修善法。

 
  聪明的雨势大臣了解跋祇国施行仁政,是无法攻破的,于是礼谢佛陀,回到宫中覆命,阿闍世王也因而取消攻打的计划。佛陀的权巧智慧,及时化解了一场血腥的战争。

 
  佛陀刚入灭,就有一位愚痴比丘,不但不觉得悲伤,还非常欢喜地对众比丘扬言:「如今已经完全脱离了大沙门的束缚了!」长老大迦叶听到这句话,心想:假如今后在教团里出现许多这种破戒的比丘,则佛陀在世时的法与律制必将很快消失,因此必须马上结集经典,以保存正法。于是将此事告知阿闍世王,请王护持,安顿大众,并在结集期中,每日供应饭食,以免分神去乞化。阿闍世王听了大喜,就在当年雨季安居的三个月期间,提供五百罗汉的饮食等,于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郊外,进行佛教第一次的经典结集。
 
    

◆护法求法的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梵Prasenajit),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与频婆娑罗王同是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

 
  由于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将位于首都舍卫城的林园卖给须达长者,须达长者在那里建筑精舍供养佛陀,这件事令波斯匿王对于佛陀的威德感到很好奇,就率领群臣拜访住在祇园精舍的佛陀。

 
  波斯匿王一来到精舍,就以一国之君的姿态,傲慢地问道:「听说你是一位大觉悟的佛陀,这是不会错的,只是我十分不解,许多修行者在深山丛林之中长住数十年,直至衰老之年尚且不能觉悟,为何你这般年轻就能证得正觉呢?」

 
  佛陀祥和而坚定的答道:「大王!大多数人都蔑视年轻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世间上有四事不可轻视:一、是年幼的王子;二、是初生的小龙;三、是星星之火;四、是年轻的僧侣。王子虽然年幼,将来也是一国之君;小龙虽小,及至长大,可以翻云覆雨;星星之火,则可燎原。僧侣只要心能清净,守护道业,抱有救度众生的弘愿与精神,不分贵贱老幼,都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在真理及觉悟者之前,或轻视,或恶口,将招致重罪,必须深切痛悔,才能忏除罪障。」
 

  波斯匿王一向暴恶无信,为所欲为,从来不曾有人敢向他直心谏言。此刻,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佛陀沉默一会,向波斯匿王说道:「为王者,要爱民如子,宽大待人,切莫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要济弱扶贫,要安慰烦恼的人。身为一国之君,不能听信阿谀的言词。要为人民谋取幸福,而不是要人民都来为王者效劳。」

 
  佛陀的法语,像阳光似的破除波斯匿王愚暗的心,从此,波斯匿王对佛陀生起了恭敬纯真的信仰。

 
  波斯匿王一直为肥胖的身体造成行住坐卧的诸多不便与辛苦而苦恼。

 
  波斯匿王在苦恼之馀,吩咐侍卫备车,前往拜见佛陀。痴肥笨拙的身体,靠着侍卫的扶持,好不容易向释尊作礼后,问道:「佛陀啊!我近来身体欠佳,虽然想来看您,总不能成行。现在看您身体健康,我很高兴。我不知前世犯了什麽罪业,才会如此肥胖,请问要用何种方法,才能免于这种苦恼呢?」

 
  佛陀看到国王苦恼的神情,就说道:「大王啊!人的肥胖有五种原因:一、是吃太多;二、是贪睡;三、是耽于享受;四、是不劳心;五、是不工作。基于这五种理由,身体才会肥胖臃肿。若想减肥,应当要节制饮食,努力工作,自然能恢复正常健康。」于是佛陀作了一首诗偈:
  

人当自繫念,每食知节量,
  

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国王听了偈颂,无限欢喜,吩咐御厨,以后在他进食时,都得站在旁边唱一遍偈文,以兹提醒。果然,御厨在每餐进食前,必定唱诵此偈文提醒国王,因此国王的食量渐渐减少,身体也随之轻安。

 
  有一天,波斯匿王的祖母过世,国王在痛失祖母之馀,恨不得能用任何金银财宝、象马车乘、奴婢僕从、城池国土,乃至自己的性命,来换取祖母的生命。他悲痛已极,突然想起佛陀所说的「有生无不死,合会要当离」的话,于是,轻骑驱车前去拜见佛陀。在佛陀安详的目光下,波斯匿王收摄哀痛的心情,聆听法音:「大王!切莫愁忧,一切有生,皆归于死,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事实。我们的色身有四件事是无法抵挡的:一、是身体老化;二、是疾病之苦;三、是死亡降临;四、是无常变化的人生。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大王应当利用有限的生命,为自身与亡者植福积德,广作善事。」

 
  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教法后,扫除一切忧愁,欢喜作礼而去。

 
  有一次,一个外道梵志的独生子死了,他昼夜追思,蓬头垢面,衣服破烂,露宿于塚间,啼哭不已。佛陀经过,十分哀悯,对他说:「今日的愁忧苦恼,皆由恩爱所生。」

 
  梵志听了,豁然大悟,逢人便说:「恩爱合会皆生愁忧苦恼。」

 
  这句话展转传入波斯匿王的耳中,王感到非常疑惑,就问虔诚学佛的末利夫人:


  「一般人都知道恩爱合会皆生欢乐,何独佛陀说恩爱合会皆生愁忧苦恼?」


  「大王!您欢喜见到我吗?」末利夫人温柔地问。


  「夫人!我一见到你就感到欢喜无忧,更希望你能生生世世陪伴着我。」


  末利夫人收敛起笑容,愁忧问道:「如果有一天,我必须离开您,永不再会面,您会伤心难过吗?」波斯匿王一时无语。


  末利夫人接着说:「人生在世,有很多烦恼来自于恩爱不能捨离,有家忧家,有财忧财,愚者处其中而不自觉知。佛陀说人生短暂,世间无常,有生无不死,合会要当离,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因此,贪恋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将招致苦果。」波斯匿王听了,若有所悟,默默不语。

 
  在佛法长期的薰陶下,波斯匿王渐渐有所体悟。有一次,波斯匿王向佛陀提起舍卫城的大富长者摩诃男往生了,留下一大笔财富,因无子息,只得将财产归于国库。摩诃男长者生前十分节俭苛刻,虽然家财万贯,却陋食敝衣,也捨不得布施贫困,供养僧伽。王不禁叹息:「世间上的人得到胜妙财利能够不起贪着,能够不放逸纵情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佛陀随即说了一首诗偈:
  

贪欲于胜财,为贪所迷醉,缘斯放逸故,当受大苦报。
  

慧者得胜财,能自乐受用,广施作功德,生天受福乐。

 
  波斯匿王听了这首诗偈,心生欢喜。在佛陀谆谆教诲下,渐渐匡正言行,不但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也成了佛陀忠诚的护法弟子。

 
  佛陀在舍卫国前后住了二十五年之久,许多圣典就是在此处宣说的,例如:《阿含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大宝积经》、《阿弥陀经》、《文殊般若经》、《金刚经》等,可见佛陀对于该地弘化的重视,而波斯匿王护教的功德,也影响极为深远。
 
    

◆分灯世界的阿育王

 
  阿育王(梵▓Asoka),约西元前二六八年前后登基,是中印度摩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王,他所处的时代大约在佛陀入灭后一百年。

 
  阿育王所统治的国度,除了全印度之外,幅员十分广大,南至斯里兰卡,西及希腊各国。佛教能遍及印度全国,乃至后来传播到国外,阿育王是重要功臣。他的政治在世界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宗教政治,印度人的转轮圣王思想,由他的治绩奠定了基础。阿育王的文治武功,学德崇隆,在印度历史上的地位,足以媲美于我国的禹汤文武,而他对佛教的弘扬,在人们的心中更是永垂不朽,为保护佛教最有力的统治者。

 
  年轻的阿育个性粗暴骄纵,不得父亲宾头沙罗王的宠爱。有一次,适逢德叉尸罗国叛乱,宾头沙罗王便下诏派阿育前往征讨,平定乱事,心中却盼望他战死沙场。但没想到,阿育反而平定叛乱,因而受到人民的尊敬,威权大振,于是在宾头沙罗王驾崩后,杀其兄弟,登上王座。

 
  即位以后的阿育王,仍然随时随地严密戒备,不敢丝毫大意。他继承祖父时代,即孔雀王朝开祖旃陀罗笈多大王的强大武力,并执行严刑厉法。在雷厉风行的整肃行动中,朝中大臣受刑的多达五百人,因此民怨沸腾,逐渐丧失向心力。

 
  阿育王虽然勤于政务,但他待人律己却过度严苛,从不体谅别人的辛劳,也无视于自己精神体力的透支。阿育王的弟弟帝须,了解人民的心声,屡次好言相劝,但阿育王一点都不肯接纳。

 
  在即位后第九年,阿育王为了要扩张领土,统一整个印度,就带兵大举入侵羯陵迦国,以达成统一的目的。然而,这一次侵略战争的结果,却给他一生带来全新的扭转。原来,当他目睹残酷杀伐之后的悲惨场面,内心大为激动,醒悟到:由于自己好大喜功,发动战争,造成如此惨烈的牺牲、破坏与苦难。于是,由于苦恼而后悔,乃至深切的忏悔,而当初领军出征时的威风已不复存在了。

 
  其实,早在征服羯陵迦国的两年前,阿育王就已经皈依佛门,然而并不精勤信佛。战争结束之后的醒悟,使他的信仰骤然一转,变成无比坚定的宏愿,以佛陀的教法作为政治的理想,成为一个仁民爱物的圣王。

 
  虔诚皈依佛法之后的阿育王,施政原则与正法伦理相吻合,不但希望自己的臣民幸福,也祈愿他国人民安乐。他视臣民如子女,具有民胞物与,众生一体的大慈大悲精神。

 
  阿育王的「正法」又称「便民之法」,内容是颁行各宗教中有关伦理的教条,以便万民遵守。他将所有正法条文镌刻在全国各地的石柱或山岩上,包括四种石柱刻文:摩崖诰文、石柱诰文、小石柱诰文、小摩崖诰文。他更委派正法官,弘扬正法。诰文内容及实施要点如下:


  1.敬长:对于父母、师父、长老及高级官员等,均应尊敬,尤其对于双亲,务必要尽孝道;对于亲属朋友,也应和蔼相处。


  2.爱众:居高位者,对于下级属员、佣僕,以及贫苦亲属,应当谦和相待。至于苦行道士、婆罗门教徒、佛教僧尼,也应敬重有加。


  3.真诚:为人要真诚,说话真实,不可妄语,纵使有损钱财,亦当为之。


  4.施捨:对于修禅苦行之士、老弱残废之徒,应竭尽所能从旁协助,或布施财物,或扶持生计,以尽人道。


  5.护生:对于一切动物不可伤杀,以终其天年。


  阿育王为了实现这个理念,以身作则,停止狩猎,设立兽医院,规定宫廷御厨不得杀生。


  6.容忍:宗教人士应彼此包容,不可批评他教之短,显扬自己之长。


  7.作业:坚信往生极乐世界之说。为了往生净土,今世之人应当广做善事。对于边界人民偶而发生违法乱纪的情事,阿育王都予以赦免,并让他们能按正法生活。同时,他也训诫他的继承者,不可用武力征服邻邦,应以仁民爱物的态度获得邻邦人民的真诚归附。

 
  自西元前二六一年起,阿育王开始使用政府机构的财力资源来弘扬佛教,并且曾经亲身偕同优波笈多尊者等千馀人,参访佛陀降生处蓝毗尼园、初转法轮处鹿野苑,及佛陀涅槃处双树林。由于阿育王对佛法的大力弘扬与护持,全国人民也随之笃信佛法,佛教因此也就成为当时的国教。

 
  为了教法的长远流传,阿育王广建寺院,给予佛教学人薪俸;将佛陀舍利骨分为八万四千份,在全国各重要城市建塔分藏,共有八万四千所佛塔。西元前二四九年,他召请目犍连子帝须上座,遴选一千多位高僧,在华氏城鸡园寺举行佛教第三次结集,统一教法与戒律。会后,阿育王派遣与会的千位高僧,携带结集的佛典到国外各地传教。传教的范围:东至缅甸,西抵大夏,南及锡兰,北达中央亚细亚。其中,传到西北方的部分,以后发达于犍陀罗及中央亚细亚地区,成为北传佛教的系统;传到东南方的部分,后来更及于暹罗地方,成为南传佛教的系统。

 
  阿育王所派遣的传教师到各地弘法,足迹远及中南半岛、亚洲、欧洲、非洲等世界各区域,使佛教从东印度进而发展成世界性的大宗教。根据史料记载,各传教师所到之处如下:


  1.末阐提,到罽宾及犍陀罗。


  2.摩诃提婆,到摩醯娑慢陀罗国。


  3.勒弃多,到婆那婆私国。


  4.昙无德,到阿波兰多迦国。


  5.摩诃昙无德,到摩诃勒吒国。


  6.摩诃勒弃多,到臾那世界国。


  7.末示摩,到雪山边国。


  8.须那迦及鬱多罗,到金地国。


  9.摩哂陀、鬱帝夜、参婆楼、拔陀,到师子国。

 
  各传教师秉持佛教教义,宣传战祸的悲惨,强调真正的胜利是由正法而得,因此所到之处都获得各国人民的肯定与欢迎。对内的政治设施,阿育王也依佛法为准则,一一佈令告诫,因而获得「正法阿育」的美名,传诵千载。

 
  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来看,阿育王所建造的石柱石塔,除了提供有关阿育王时代的宗教、社会、对内政策、外政措施以及佛教弘传的宝贵史料之外,敕铭和碑柱在造型上的生动精美,更是文化史上的珍贵艺术品,使得这些石刻,除了具有历史与宗教上的意义外,还蕴藏丰富艺术价值。
 
    

◆博学善辩的弥兰陀王
 

  西元前三二六年,亚历山大帝率领马其顿军队攻入西北印度之后,印度开始受希腊人的统治,但同时也带来东西方文化、经济、艺术、民风的交流。到了西元前二世纪后半,希腊籍的弥兰陀王,便以舍竭城为首府,建立了希腊人在西北印度的王国。鼎盛时期,其疆域及于西北印度五河一带,包括迦湿弥罗及阿富汗的喀布尔,使西北印度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大夏王弥兰陀(梵Milinda),希腊人,是一位年轻、博学、善辩、聪明、仁慈的国王,具备法律、哲学、瑜伽、算术、音乐、医药、历史、诗歌、交通等种种世间的学问。此外,也擅长战争、天文、巫术和符咒之术。王雄辩滔滔,喜欢与人论议。同时,他还以无可匹敌的英勇和谋略而着称于世,当代印度人称他为「全印度最伟大的君王」。
 

  弥兰陀王在政治上的胜利,带来四境安和,天下太平。由于博学,使他乐于与天下名士论议,无时不在寻找对手。当他听说有一位学养修证兼具,并已证得阿罗汉果的那先比丘正游化舍竭城,即刻派遣大臣,迎请尊者到宫中共论经法。

 
  那先(▓Nagasena)比丘,是雪山山麓羯蝇揭罗村(Kajangala)婆罗门之子,幼年就学会了三部吠陀经。稍长,深感婆罗门教学的不足,而出家为僧。那先比丘博学睿智,语言丰富,雄辩巧妙,任谁也难以匹敌,因此,他的声望威德普受人民的尊敬。
 

  弥兰陀王的信奉佛教,是在与那先比丘的一番议论之后。佛教史上着名的圣僧那先比丘与弥兰陀贤王之间的智慧议论,收录于北传《那先比丘经》及南传小部经典《弥兰陀王问经》。这一部经在佛教文学史上极为重要,那先比丘在回答弥兰陀王的问题上,关于缘起、无我、业报、轮迴、涅槃、善事等佛教基本教义,均以各种善巧的譬喻说明,使弥兰陀王欢喜地信服了佛教的真理。
 

  例如,他们讨论佛陀存在与否的精彩议论过程是:


  「可敬的那先比丘,你见过佛陀吗?」


  「没有,陛下!」


  「那麽你的老师见过佛陀吗?」


  「没有,陛下!」


  「可敬的那先比丘,这麽说,就没有佛陀了?」


  「但是,你见过喜马拉雅山的乌哈河吗?」


  「没有,尊者!」


  「你的父亲见过吗?」


  「没有,尊者!」


  「那麽,陛下!是不是因此就没有这条河?」


  「那条河是有的,虽然我和我父亲都不曾见过,但它还是存在的。」


  「对极了!大王!虽然我和我的老师都没有见过佛陀,但还是确有其人。」


  「太好了!太好了!可敬的那先比丘!」
 

  就这样,弥兰陀王相信了真有佛陀的存在。

 
  据南传经典记载,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共辩论了三百零四个问题,但当中却只有二百六十二个问题被记录下来。

 
  弥兰陀王是一个无宗教信仰的西方统治者,那先比丘则出身于印度的婆罗门家族,而在佛门中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两人进行了三日的论辩后,那先比丘终于令王敬服而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后的弥兰陀王,建了一座名为「弥兰陀精舍」的寺院,供养尊者那先。他更本着佛教慈悲平等的思想治国,得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使希腊人纷纷改信佛法,又曾铸造货币,流通极广,币上绘轮宝,并随刻「法者」之字,由此可知王对佛教的关心。据说,他晚年让位给儿子,自己出家为僧,证得阿罗汉果。圆寂之后,遗骨分散到全国各处。
 
    

◆重视佛教艺术的迦腻色迦王

 
  孔雀王朝到阿育王的治世,盛极一时,以后日渐衰微,至西元前一八三年,孔雀王朝结束。这时,印度北方有希腊人所建立的大夏国入侵,併吞阿富汗及印度北境;印度南方则有达罗毘荼人建立的桉达罗国兴起,西元前二十七年灭去摩竭陀国的甘华王朝。

 
  西元前一三○年,大夏国被东方大月氏人侵佔,大夏遂迁都阿富汗的喀布尔。西元五○年左右,大月氏中的贵霜翕侯邱就却在新头河地方建立贵霜王朝,定都犍陀罗,其子阎膏珍更佔有恒河上游,与南方桉达罗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贵霜王朝到了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王(梵Kaniska)时代(约七八|一二○年顷),国力最盛。除了领有北印度外,西侵安息,势力达于咸海,东到葱岭,南边达到频陀山脉、印度河流域,向北则及于中亚、伊朗等地,而以布路沙布逻城(今西巴基斯坦白夏瓦地区)为都城,创建了自阿育王以后最强大的印度大帝国。这个时代,不但是印度政治史、文化史上的关键时代,而且迦腻色迦王也因继阿育王之后,建设了信佛护法的佛教大国,在印度佛教史上,与阿育王并称为护持佛法的二大转轮圣王。
 

  迦腻色迦王初时信奉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不相信有罪福的说法,轻侮佛法,而且征伐四方,多造杀罪,直到受马鸣菩萨的感化,才皈依佛教;马鸣菩萨也因此成为国王思想及精神上的指导者。此外,协助治国的智臣摩吒罗及调身的良医遮罗迦,这两位高僧对国王的影响也很大。他们都是迦腻色迦王所重视景仰的大德。

 
  由于迦腻色迦王大拓疆土,开启当时东西文明交通的要道,加上他的极力保护佛教,使佛教迅速传播于各民族之间,因而高僧辈出,促进了大乘经典的编纂,这也就是佛教史上的第四次经典结集。

 
  当时的印度佛教,部派演化不止,教义十分纷乱,迦腻色迦王便礼请胁尊者和五百罗汉在喀什米尔地方举行三藏结集大会,把佛教经律论的各种异说重新统一起来,造立三藏各十万颂,用梵文笔录,刻在铜板上,再建造佛塔以永久纳存。结集的圣典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大毘婆沙论》,这是说一切有部的巨着。国王又下令将抄本远送到各地,广为流传。这次的编纂工作虽费时十二年之久,但国王终于完成心愿,让佛教再度兴隆起来,日后还经由中亚传到中国,再由中国传到日本,蔚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宗教。迦腻色迦王对佛教的贡献,可以说就是印度佛教史上的「阿育王第二」。

 
  迦腻色迦王建造了许多佛塔,据《法显传》、《洛阳伽蓝记》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迦腻色迦王曾在都城郊外建立雀离大塔与迦腻色迦伽蓝。雀离大塔位在布路沙布逻城的东南七、八里处,塔高四十馀丈,众宝装饰,壮丽威严,在形式上改变了原来的覆钵式,创建了五层楼式的佛塔,是法显所见过的佛塔中最壮观的一座。据说,这座大塔曾经几次焚毁,又几次重建。一九○八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迦腻色迦王时代的舍利容器。迦腻色迦僧伽蓝则建在雀离大塔西方,有重阁、层台、洞户、僧院等建筑物,可惜到玄奘西行时已成了废墟,其他还有一千馀所伽蓝、窣堵波,但也都颓圮,不复当日。
 

  迦腻色迦王治世时期,佛教艺术有极大的发展,开展出希腊式犍陀罗艺术,这是印度佛教美术中,风格极为特殊的一系,盛行于印度河与喀布尔河的会合区域,以首都布路沙布逻为中心而发展,影响广及中亚、东南亚、中国、日本等地。
 

  犍陀罗艺术的表现,主要为宫殿寺庙的建筑、佛菩萨像的凋刻、绘画等。内容大都以佛教题材为主,採用希腊系统的表现方法,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所以历史性价值极大。可以说,犍陀罗艺术就是以印度传统艺术为基础,再吸收希腊、波斯、大夏、罗马等艺术的风格,鎔为一炉,而自成一派,与一般的印度传统艺术有所不同。

 
  犍陀罗艺术越过北方葱岭,进入现今新疆地方,传到中原,影响北魏的佛教艺术;又经由朝鲜,传入日本,显着影响飞鸟时代的建筑、凋刻。另一派则传到缅甸、暹逻、交趾等地。

 
  迦腻色迦王的形貌,在他所铸货币上,可以看到王的威武立像,高额大鼻,蓬鬆的鬍鬚,左手持矛,右手持剑。在他逝世之后,其子孚维什伽即位,继承父志,使佛教广佈各地在喀什米尔等地也建筑了不少规模宏大的佛寺。

 
  综合各经典,我们可以了解,佛陀对于转轮圣王的看法,其大要可分成七点:


  1.一切须以法为首,立法、具法、依法、敬法,并努力护持正法于不坠。


  2.以正法教化人民,并依法保护一切禽兽,免遭杀害。


  3.应时时向德慧兼备的学者、专家、沙门等,谘询国家大事。


  4.矜卹孤寡,照顾贫困无依的众生。


  5.对于国家传统的旧有法令,应该权衡制宜。


  6.以十善法治理国家,让社会道德淳善,风气敦厚。


  7.重视经济生产,让人民丰衣足食,生活没有匮乏。


   佛陀认为,如果能施行转轮圣王的仁政,世间必可成为富足无争的清净国土。
 

  上述几位转轮圣王,他们都是佛陀在世时或佛陀入灭以后,与佛教因缘深厚的英明君主,他们不但运用佛法来治理国家政治,影响社会风气,同时又以仁心智慧来护持佛教的发展,使佛教能在各时代展现不同的特色和风貌。

..............................................


一、分别列举阿育王与迦腻色迦王对佛教的重要贡献或影响。


二、试述与佛教有深厚因缘的国王如何以佛法治国。

..............................................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佛教丛书 《教史》 下一篇《教史》 第二篇 中国篇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