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教史》 第一篇 印度篇(七)
2018-03-16 08:52:1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919次 评论:0

第七章 初期佛教僧信的典范


  佛教初传时代,佛陀教化的弟子,以出家者为多,出家弟子过着有组织的僧团生活,在佛法的扩展与延续上,扮演着主要的推动者与弘传者的角色。在家弟子则尊重出家人,供给所需,扮演着护持佛教的重要任务。出家行者以成就阿罗汉为最高圣者,而在家行者也有成就果位的。因此,佛教的僧俗四众弟子在教史上,都一样有成就,各有修行特色,而一一垂范后世。例如:上座代表的大迦叶,大众僧伽代表的阿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具有弘法热诚的富楼那、摩哂陀、僧伽蜜多,菩萨中以童子身分说法的善财。此外,佛陀住世的时代,女子学佛而成为信女典范或伟人圣者的,也不胜枚举,比方摩诃波闍波提、莲华色尼、耶输陀罗、玉耶女、末利夫人、妙慧童女等,以及《华严经》里的慈行童女、婆须蜜多、自在主妇,《法华经》里八岁成佛的龙女,《维摩经》里散花说法的天女,都是学佛有所成就,或证悟圣果,教化度生的着名女众,为妇女留下光辉的一页。
 
    

◆头陀第一的迦叶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修行最严谨的大迦叶尊者被公认为「头陀第一」。他的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曾得到佛陀分予半座的最高荣誉。
 

  大迦叶生于王舍城近郊的婆罗门家庭,年轻时即志气清高。年长,父母强为他娶亲;然而为了修道,他与如花似玉的妻子妙贤相待如道友,度过了十二年的梵行。后来,在竹林精舍听闻佛陀说法,生大信心,出家成为佛陀的弟子。
 

  大迦叶不习惯过团体生活,经常离群索居,过着苦行的生活。因此,在僧团中不被大众所谅解,认为他的苦行志节虽值得敬仰,但他弘法的热诚显然不够。在当时,除了佛陀,最常与外道辩论,并以教化僧团为己任的,以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位尊者最为积极。大迦叶只有在佛陀与这两位大弟子专心修道时期,偶而才对在家居士说法。当佛陀灭度后,他遵照佛陀心意统理大众,由于他长年的韬光养晦,一旦出世领众,如同巨钟一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当初,舍利弗和目犍连曾劝谏大迦叶要忘我、要发菩提心,从事弘法度众工作,但是他总是坚定的回答:「要教养那些没信心、贪欲恶智的人,我实在没有勇气和毅力,我愿意在自己的生活中树立更艰苦的修行榜样,让少欲知足的头陀苦行被尊重与实践。弘法利生那艰巨的任务,只有仰赖你们去担当了。」
 

  舍利弗和目犍连不但不感到失望,反而赞歎道:「长老能在修行方面树立法幢,非常难得。在佛法修持的归趣上,的确各有志趣,我们祝福长老!」
 

  大迦叶不愿住在竹林精舍或祇园精舍过团体生活,志愿捨弃舒适和安乐的环境,他认为尸臭或枯骨,对于体证无常、苦、空、不净观等,才是最好的修行资粮。因此,他那枯瘦的老年之身,总是住在深山丛林树下,或是白骨遍野的墓间,他的头陀苦行,几十年来从不间断。

 
  随着年龄的递增,身体逐渐衰老的迦叶,其头陀苦行生活的认真,令佛陀担心不已。一天,佛陀在鹿母讲堂召见大迦叶,劝他放弃头陀苦行,迦叶反而向佛陀说道:「佛陀的慈悲,弟子深深感谢和了解。精舍里无论是静坐、经行、闻法,到处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环境非常优美,但是对于我修头陀行的人,是十分不合宜的。在这里,闻不到尸臭味,见不到白骨色,生活舒适,却无法修行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等,这毕竟对我是不合适的。我乐于塚间生活,独自一人;欢喜乞食行化时就进城,不愿乞食就以野果草根充饥,我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名利得失,只感到清净解脱,自由自在。」
 

  迦叶仍不肯改变他的头陀苦行,他衷心赞歎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迦旃延尊者等人,负起宣扬佛法的大任,推动真理的法轮,只是他为了报答佛恩,更要过头陀的生活,做一个身心健全的僧伽,从严肃的修行生活去培养德行,长养不贪不求、吃苦耐劳的头陀功德,一心一德,为法忘躯。
 

  大迦叶一再恳求佛陀慈悲,允许他的固执己见。终于佛陀欣然同意,向大众说,将来佛法的毁灭,非天魔外道,而是僧团自身的腐化与崩溃。佛陀也认可大迦叶的意见,认为巩固僧团之道,在于修行者过着严肃的生活,并要大迦叶记得未来承担住持正法与僧团的责任。
 

  大迦叶在僧团中有着自然的威德与自在,佛陀分予半座,待他如宾如友,而迦叶也始终不忘以师礼对待佛陀。在师徒二人灵觉互照的会心中,留下「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一段美丽传说。

 
  大迦叶在佛陀入灭后,继承佛陀衣钵,召集经典结集,领导僧团,担负起对大法流传的责任。直到一百高龄,才独自在王舍城西南八里外的鸡足山禅坐入定,等到弥勒佛降世时,再来辅翼教化人间。

 
  大迦叶尊者一生是彩多姿的,从他在树下诞生,到凋塑金人求婚;从十二年名义上的丈夫,到多子塔边皈依佛陀;大富豪的出身,而甘愿修习苦行;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能继承佛陀的法统;对大法的执着,到高龄一百岁时,都不放鬆一步;最初反对阿难参加圣典的结集,等到阿难开悟证果的时候,又自愿再将法统传给阿难继承,这实在是一位伟大人物,值得我们怀念,值得我们学习。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佛陀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美誉的舍利弗,出身婆罗门家庭,父亲是当时很有名的论师,母亲怀胎时就有异于常人的智慧,据说这是受胎儿的影响。舍利弗八岁的时候便昇上论师宝座,语惊四座,受到诸大论师的佩服及国王的赞歎欢喜。
 

  舍利弗因为受到阿说示威仪的感化,从听闻「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缘起道理,间接知道了佛陀,因此与好友目犍连相约,共同率领二百五十名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佛陀座下。

 
  北方憍萨罗国舍卫城中的须达长者,到南方亲睹佛陀圣颜,受感召而皈依佛陀,并发心率先在北方建立精舍,奉献给佛陀,普洒甘露法水。这时,舍利弗奉派前往监督工程的进行,并降伏外道,顺利完成祇园精舍的建筑。

 
  舍利弗是最受佛陀信任的首座弟子,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到祖国迦毘罗卫城的时候,罗睺罗要出家,佛陀就叫他拜舍利弗为亲教师,受沙弥戒。舍利弗并受佛陀的嘱託,经常关照僧团中年少的比丘和沙弥。舍利弗更负起僧团和合的重责大任,有一次,僧团弟子中有少数信仰不坚定的人,因为受提婆达多的威胁利诱而动摇心志,变节离开僧团。舍利弗挺身而出,教诫这些变节的人,令他们心生忏悔,重新回到僧团中。因此,舍利弗在僧团中备受尊敬。
 

  佛陀在祇园精舍的时候,因怜悯众生漂泊生死大海之苦,轮迴在六道中没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归宿,佛陀悟出得救的法门,又怕小根小机的人不能信受,最后决定以大智的舍利弗一定知道极乐国土的庄严和清净,一定能接受阿弥陀佛的信仰,而做为当机众,宣讲极乐佛国的净土法门。这就是《佛说阿弥陀经》的讲说因缘。

 
  佛陀在毘舍离城附近竹芳村的森林中说法后,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就是佛陀三个月后要进入涅槃。当舍利弗听说佛陀即将入灭,特地来到毘舍离,向佛陀请求先佛进入涅槃,并得到允许,向大众做最后的赠言,随后回到自己的故乡迦罗臂拏迦村庄,告别老母,安住禅定,右胁而卧,进入涅槃。
 
    

◆多闻第一的阿难

 
  文殊菩萨曾经这样赞歎阿难的庄严、多闻:「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难记忆最强,仪容俊秀庄严,令见者心生欢喜。在当时僧团中年纪最轻,聪明而多闻。不但佛陀喜欢他,更有大众缘,尤其深得女众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经阿难再三向佛陀请求,才得允许,于是有比丘尼僧团的成立。

 
  阿难有功于女人,所以女人也对他特别有缘,他是教团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难和大迦叶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过比丘尼的兰若,比丘尼总是先请阿难开示,然后再请大迦叶。由于阿难的慈心、善良,常常给他的修道带来许多的麻烦和障碍,如摩登伽女的诱惑,以致佛陀常单独对年轻的阿难说教,要他避开女难,远离爱欲,日后必是绍隆佛种的传人。

 
  佛陀因为看重阿难的善良细心、知道进退、不违所教,属意他为侍者。当时,舍利弗、目犍连也都向阿难劝说,要他当佛陀的侍者。阿难为了避免日后不必要的误解、讥嫌,提出三个希望,要目犍连转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决不要穿着。


  第二、如有信众恭请佛陀至家中供养,他决不要随侍前去。


  第三、不是见佛陀的时候,他不到佛陀身边。

 
  阿难的品格,获得佛陀高度的赞许,当时阿难仅有二十多岁。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岁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动,跟随佛陀到各处弘化。因为有这样的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的心中。每天跟随着佛陀,阿难的女难减少了,同时也成为佛陀与诸比丘之间的调和者。

 
  做了侍者的阿难,虽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连那麽活跃进取,但也不像大迦叶的保守传统,他的温和友爱,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随喜性格,不论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协助佛陀挽回为了爱欲打算还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并且鼓励他修行,使他证果;也曾调和过僧团的争执,使争执不下的人复归于好。他曾在祇园精舍和舍利弗论道;在巴连弗城和跋陀罗谈说各种问题;在俱睒弥国为诸比丘说修道的要点;在东园曾代替佛陀应比丘之请,前去说法;他赞歎目犍连的孝心,宣扬富楼那的说法。在教内教外,他对人的道情法爱,充份的表现出他已经尽了大弟子的任务。

 
  当佛陀即将入灭前,还没有证悟的阿难比其他弟子更加伤心,佛陀特别为他开示无常之理,并对大众宣扬阿难温和善良的天性,赞美他听闻大法不忘的福德,将来必能在世间上发出光辉。于是大家公推阿难向佛陀做最后的请益:


  「佛陀涅槃后,以谁为师?」


  「佛陀涅槃后,以什麽安住?」


  「佛陀涅槃后,恶人如何调伏?」


  「佛陀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难!你和大家要记住,你们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遇到恶人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便会令人起信。你们依法而行,就是与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这样进入涅槃。四方的信众纷纷前来瞻仰佛陀,礼拜佛陀,阿难也允许出家及在家女众亲礼佛身,他永远是妇女们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后,大迦叶召开经典结集,阿难虽是多闻,但是尚未证悟,因此被摈斥在结集的石窟外。大迦叶以长老身分教育阿难,数落阿难种种过失,以激励阿难奋发向上。终于在结集前半夜,阿难开悟证果,进入窟内,参与结集。阿难被大众推上狮子座,开始诵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阿难将记忆中的大法完整背诵出来,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诫一般,为之感动万分。

 
  最初的经典《阿含经》,就这样结集与流传在世间。多闻的阿难,对佛法的流传与贡献无可替代;温文谦忍的性格,让人如沐春风,使后世的佛弟子永远怀念这一位圣者的风范。
 
    

◆说法第一的富楼那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对于四处行脚说法,弘法利生的高僧们,这是最佳的写照。在佛弟子中,对众生最关怀,对弘法佈教最富热诚的,首推富楼那尊者。他的言辞美妙,信心坚固,态度庄重,是随佛宣化的众多弟子中,最受欢迎的比丘。所以,十大弟子中,富楼那被誉为「说法第一」。

 
  他对于隐居山林的有道者,心存恭敬的同时,也会聆听他们对众生顽强难化而心灰意冷的心声,并积极鼓舞他们的士气,表示愿随大家到佛法未昌隆的国度去弘法。对一些懈怠、贪图安逸的比丘,富楼那也劝说他们振作精神,不要把僧团看作避难所或养老院,那是与佛陀的慈心悲愿相违背的。富楼那永远怀着无限的悲心,把法乐欢喜布满人间,将佛陀的光明、智慧、慈悲、威德与每一个众生分享。因此,佛陀常在大众中赞歎富楼那是比丘中的鼓舞者、激励者。

 
  富楼那弘化行脚的生活,如行云流水,又如浮萍漂泊一般,时而摩竭陀国,时而憍萨罗国;今天在毘舍离弘化,明天又到迦尸城说法。弘法者无家,却处处为家,他白天走过大街、小巷、广场、聚落,随缘度化;晚上在山间、林中,或水边独自静坐。被他感动而信仰佛陀的人数之多,在僧团中无人能比。

 
  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是一位伟大的佈教家,非常善于运用佛陀对于众生施教的方法,如「方便说法」、「应病与药」、「观机逗教」、「事理圆融」,可以说,富楼那已经得到佛陀说法佈教的三昧。

 
  见一种人,说一种法,这是富楼那的特长。对医生说:「佛陀的圣教大法,如同甘露法水,可以洗涤众生的心垢;戒定慧三学,如同万灵丹,可以医好贪嗔痴的心病。」见到官吏说:「国法不能治人不犯罪,国法之外,你们和一切人民应该奉行佛法。五戒十善、因果轮迴的法则,大家要信受奉行,就可以不犯罪。」对农夫说:「信仰佛教,奉事三宝,对于沙门要恭敬,对病人要看护,慈善事业要热心,更要孝顺堂上双亲,这是耕种福田最好的方法。」

 
  富楼那和目犍连曾奉佛陀慈命,运用神通,从空中飞进频婆娑罗王被太子阿闍世囚禁的狱中,对王宣说消灾除难、解脱束缚的法门: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才是自由解脱的安养国土。并为王传授八戒。

 
  富楼那说法化度众生,不求恭敬,不图容易,越是偏僻,越是难以教化的地方,他总是更热心的去传播佛陀的教法。

 
  当时,印度西方有一个输卢那国,蛮荒落后,国人的性情凶恶暴戾,喜好嘲骂。有一回,富楼那向佛陀请求,自愿到输卢那国传教。佛陀听了以后,赞许他的弘法热忱,然后委婉地对他说:「富楼那!那个地方文化未开,民风暴戾,老百姓野蛮粗鲁,弘法佈教很困难,你最好不要前去。」
 

  富楼那信心百倍地回答说:「正因为输卢那国的人性凶恶,人民知识浅薄,因此弟子更要前往将佛法传给他们。」
 

  「话虽如此,但是当地的人民不但不接受你的佛法,并且会破口恶骂你。」佛陀考虑周到地说。
 

  「佛陀!他们骂我,又不痛不痒,只要他们不打我就很好了。」
 

  「万一他们用拳头、棍棒、瓦石打你呢?」
 

  「那也没关係,只要不将我打死,让我一息尚存,我还能宣扬如来的圣教。」
 

  「如果他们穷凶恶极把你打死呢?」
 

  富楼那意志坚决,毕恭毕敬地回答佛陀:「佛陀!即使他们把我打死了,也没有遗憾。我身为您的弟子,让我有机会将生命供养佛陀,为真理而牺牲,我将衷心感谢输卢那国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愿!」

 
  佛陀大喜,称赞道:「富楼那!你不愧是我的真弟子,修道、佈教、学忍辱,你的心境都能平和,我们欢送你起程。」
 

  他像一个教师,教土着识字明理。白天教他们耕种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晚上讲说五戒十善、因果报应的道理。他也扮演一个医师的角色,探视看护贫病的人。他没有谈玄说妙,而是与他们的生活融和一起,以佛法的力量感召输卢那国人,建立了五百僧伽蓝。

 
  富楼那佈教没有固定的方法,没有一定的场所,有时在露天公开演说,有时到家庭佛光普照,有时唱歌赞美佛陀,有时显神通启发人们的信仰,因此佛陀的教法很容易让众生接受。
 

富楼那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他谨记佛陀对佈教工作者应具备十德的训示:
  

一、善知法义德;二、能为宣说德;三、处众无畏德;四、辩才无碍德;五、方便巧说德;
  

六、随法行法德;七、具足威仪德;八、勇勐精进德;九、身心无倦德;十、成就威力德。

 
  佛陀入灭以后,富楼那的佈教工作也从未中断过。他一生的佈教热忱,不但受到当时人的景仰,也成为后世佛门龙象弘法度众时的精神导师。
 
    

◆传教锡兰的摩哂陀

 
  在着名的佛教护法者阿育王的时代,举行了华氏城三藏结集,随后派遣大批佈教师到世界各地弘法。当时派到锡兰(今斯里兰卡)的,是由王子摩哂陀领导四位比丘前往,他是传法至锡兰岛的第一人。

 
  摩哂陀初抵锡兰时,与天爱帝须王在弥沙迦山相见,话语契机,就为王宣说《象迹喻小经》,阐扬三宝之道、皈依之法,以及出家修行的方法。王感到闻法的欢喜,由此皈依佛教。摩哂陀受到国王的礼遇,请入王宫供养,自此,奠定了佛教在锡兰弘扬的基础。不久,摩哂陀的僧团被迎请居住在离王宫不远的「大云林园」,国王每日前往恭敬供养,并由国王亲自举行典礼,向人民宣布佛教在锡兰成立。

 
  摩哂陀所建立的第一座道场,就是「大寺」,后来成为锡兰上座部佛教文化和教育中心。
 

  一天,国王向摩哂陀请益:「佛教是否已在锡兰成立了?」

 
  摩哂陀回答:「佛教要坚固建立,还必需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教中出家,修学佛法及奉行戒律。」于是,得到国王的护持,准许男女依法出家,使佛教在锡兰根基稳固地传承下来。

 
  当时在摩哂陀僧团中出家的比丘,共有六十二位,同一年也开始了锡兰的第一个安居。阿(少/兔)罗王妃及随侍的宫女也希望出家,摩哂陀于是请求国王派遣使者到印度阿育王处,要求礼请公主僧伽蜜多比丘尼(就是摩哂陀的妹妹)至锡兰,同时请求把佛陀成道处的大菩提树分枝到锡兰栽植,获得阿育王允许。僧伽蜜多到锡兰后,为王妃及五百宫女授比丘尼戒,建立了锡兰第一个比丘尼僧团,安住在「繫象柱寺」,或称「比丘尼寺」。
 

  安居圆满后,摩哂陀向国王提议建筑一座佛塔,以便供养佛舍利、佛钵等,佛塔建在弥沙迦山上,因此就把山名改为「塔山」,佛塔就叫做「塔寺」,这是锡兰佛教史上的第一座佛塔。摩哂陀在三十二岁时到达锡兰,八十岁(或说六十岁)在塔山圆寂,时西元前一九九年;翌年,僧伽蜜多也在比丘尼寺圆寂。

 
  到今天,锡兰仍以佛教为他们的国教,追溯起来,摩哂陀当年把佛教传入锡兰,可说光照千秋。摩哂陀不但开启了锡兰人的佛教信仰,同时增进了印度、锡兰两国的友好关係、文化交流,带来锡兰文化的发达,例如佛寺、佛塔等的建筑艺术、凋刻、绘画、音乐,乃至于风俗习惯等,都因此受到深远的影响。此外,他当年还带了三藏及大量的三藏注释到锡兰,后来有比丘用锡兰文及巴利文着作,促进了锡兰文学的兴起。
 
    

◆参学好问的善财童子

 
  孟加拉湾沿岸的福城之中,有一位首富福德长者,晚年得了爱子。孩子出生之时,家里种种珍宝自然涌现,因此占卜的婆罗门说:「恭喜长者!这婴儿的福德大,为你带来了财宝,应该取名善财。」「善财」之名,就这样传扬开了。

 
  善财生来聪明活泼,善解人意,深得长者的欢心,疼爱有加,但唯有一事令长者担忧,就是善财并不喜欢听闻关于「发财」的事。他一心想做一位追求真理的人,採集种种善法的财宝,来供养所有爱好真理的人们。他在求学时期,常去听闻哲学家演讲,他到福城东,庄严幢娑罗林中的大塔庙处,参访文殊菩萨,使他发现人生的真义。于是,他发愿行菩萨道,直到成佛。

 
  善财发起菩提心,并虚心请求文殊菩萨教导他奉行大乘普贤行的方法。文殊菩萨告诉他:「你要学习普贤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参访善知识。」善财面有难色地说:「圣者!我不知道那里有真正的善知识可以参访,我无能力分辨善恶。」
 

  文殊菩萨点头说:「善财!对于善知识,应该是集中心力在他的德行、特长,去效法他的优点,而不要去评断、挑剔他的缺失、弱点,这就是参访的第一义。」文殊菩萨指示善财参访之道,并预言善财将被人美称为永久的童子。善财感动欢喜地告别了文殊菩萨,开始了佛教青年游历参访的生涯。

 
  首先,善财来到南方的胜乐国妙峰山上,参访德云比丘,学得「念佛三昧法门」,深刻体会到佛子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常常忆念诸佛的伟大,心念时时与佛同住。善财接受了德云比丘的教诲,感怀在心。接着,他陆续拜访了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天神、天女、婆罗门、长者、商人、医师、船师、国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树神等,各种不同身分的善知识,听受种种的法门,最后终于到达普贤菩萨的道场,证入无生法界。

 
  善财共游历了一百一十个城市,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以称为「善财五十三参」。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详述有五十三参的过程。

 
  善财接受弥勒菩萨的教诲后,结束参学的云水生活,最后回到普门城,踏入普贤菩萨大行的菩提道场。善财再度受到文殊菩萨的摩顶教化:「参访生活已经功德圆满,你将与我同住;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依止普贤菩萨的大实践大修行中,体现佛法的真谛。」就这样,善财开始修习普贤菩萨的解脱法门。

 
  善财见到普贤菩萨的瑞相与光明遍照法界与虚空,灭却一切众生的苦难,使他长养菩萨的善根,得十种智波罗蜜。最后,善财获得普贤菩萨的摩顶赞歎,并在观察普贤菩萨的清净法身中,自觉已经和菩萨融为一体,一同在十方一切世界中教化众生。善财童子终于完全证得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不久将与诸佛平等,得到一切不可思议的解脱自在。

 
  历代以来,有关善财童子求道历程的偈赞与图绘很多,如北宋杨杰的《大方广华严入法界品赞》、忠师的《五相知识颂》、惟白的《文殊指南图赞》等,都是佛教文学上常用的题材。在寺院中,观世音菩萨像的左侧,有时也设置善财童子像,就是取材于他历访名师的过程中,参谒观世音菩萨而接受教化一事。因此,自古以来,善财童子即为佛子求法的典范。
 
    

◆最初比丘尼大爱道

 
  大爱道比丘尼,音译作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是圣母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佛陀的姨母。

 
  在佛门中有很多伟大的女性。如观音菩萨救苦救难、胜鬘夫人说一乘法、摩登伽女出家证果、大德鹿母布施第一、末利夫人闻法证果,……,其中尤以崇高圣德的大爱道比丘尼为出家女众之首,成为佛教有女众出家的起源。
 

  悉达多太子出生后的第七天,摩耶夫人就逝世了,妹妹摩诃波闍波提代替姊姊负起抚育悉达多太子的责任,自愿嫁给净饭王为妃,后来育有一子难陀。净饭王特地挑选三十二名宫女协助王妃照顾太子,然而摩诃波闍波提坚持亲自料理太子的饮食、衣服、汤药,嘘寒问暖,无微不至。

 
  在佛陀成道后的第五年,净饭王去逝,摩诃波闍波提率领五百释迦族女到尼拘陀树林,请求佛陀承允女人也能依照正法出家。那时候,僧团中还没有女人出家,对于摩诃波闍波提的要求,佛陀并没有答应。于是,摩诃波闍波提长跪合掌,诚恳地对佛陀说:「我听说女人精进也可以证果,我们信奉佛陀言教,通晓无常的道理,乐欲出家修道,受持佛陀的律法。」

 
  佛陀听后,不假思索,坚决的拒绝道:「你这个要求我不能承认,请你也不要这麽想和这麽说。过去的诸佛,都不允许女人出家。女人在家学道,勤行精进,是可以得到正觉的,但不可以出家。未来的佛陀,他们一定也是实行这个法制。你能奉行我的教法,就在家中修行,正觉的道果是不分在家与出家的。」

 
  她曾三度请求,都遭到佛陀婉拒,因而感到愁恼悲哀,于是忏悔发愿:「愿断除女人一切恶习,为求出家,尽形寿终不懈怠。」

 
  其后,佛陀周游他国,弘法度生,摩诃波闍波提则率领五百释女苦苦追随,一有机会,就请求佛陀允许出家。她们更自削长髮,着坏色衣,追赶佛陀。由于连日奔波,衣服污损,身体疲劳,形容憔悴,阿难尊者见了十分怜愍,代为请命,希望佛陀能念在摩诃波闍波提夫人的养育之恩,悲愍纳受。最后,佛陀以母恩浩荡,开例允许摩诃波闍波提等人出家。

 
  摩诃波闍波提出家后,称为大爱道比丘尼,她以国母之尊入道,却能恪守教法,谦卑精进,热忱随和,受到大众的敬服。大爱道比丘尼领导尼僧从事佛化的社会服务工作,慰问贫民,救灾济难。她教育儿童学佛,劝导妇女皈依,推动家庭佛法化,使得佛教的发展深入女性社会,带动社会的善良风气。
 

  大爱道所领导的比丘尼僧团,最合乎佛陀的教诫。他们依止比丘受戒,每半月举行布萨,忏悔过失。他们不议论僧团的是非,不妄语、两舌、恶口,也不滥收徒众,或随便化缘应供。

 
  大爱道比丘尼经常劝导弟子要戒除名闻利养之心,不可虚荣傲慢,要时时保持宁静安详的风度。他一生为佛教奉献努力,直到九十多岁才圆寂。佛陀曾在僧团中称赞他道:「比丘尼如大爱道者,不可视为女人,实乃一有德丈夫,堪为僧团表率!」
 
    

◆转迷为悟的摩登伽女

 
  摩登伽女本是首陀罗种姓(奴隶阶级)的年轻女子。有一天,阿难从祇园精舍出来,持钵到城内乞食,回途中,见到路旁一个大水池,摩登伽女正在池边汲水,阿难因为口渴,便请她布施一钵水。

 
  摩登伽女自认为身分低贱,不敢将水呈给阿难。阿难看出她的为难,再度慈悲的向她乞求一钵水,因此感动了摩登伽女的芳心。阿难庄严的仪表,翩翩的风度,慈悲的音容,一直迴盪在她的心中。回家之后,她日夜思念着阿难,茶不思,饭不想,很令母亲担忧。摩登伽女于是请求母亲设法,让她能得到阿难做自己的丈夫。
 

  母亲知道阿难是修道人,不易动摇,于是使用魔咒,令阿难不由自主的走到摩登伽女的家中。阿难感到一阵悲戚之际,佛陀以天眼观知阿难正处于女难之中,于是光明护佑,令阿难一念灵觉,摆脱摩登伽女的诱惑,夺门而出,奔回祇园精舍。但摩登伽女仍不死心,继续纠缠阿难。阿难甚感惭愧,请求佛陀解除危难。

 
  佛陀于是方便权巧,邀请摩登伽女及其双亲一起来到僧团。佛陀经过她父母同意,将摩登伽女留下来。佛陀向她说,若想嫁给阿难,就须先在僧团修行,直到道行与阿难相当时,才能和阿难结婚。摩登伽女为了嫁给阿难,于是欢喜的剃度出家,每天遵照佛陀的指示,精进修道,在比丘尼僧团中过着佛化的生活。一天一天精进修行的摩登伽女,终于醒悟了对阿难执着的心。有一天,她跪在佛陀的座前,忏悔自己的愚痴行为,发愿服膺佛陀的教法,做一个真理的使者。佛陀为她的醒觉感到欣慰。
 

  当时摩登伽女转祸为福的佳话,在僧团中留下了千古美谈。但是印度的社会阶级很严格,佛陀度化这位贱族出身的女子出家时,曾受到僧团、社会以及波斯匿王等人的非难,认为会损害教团的名誉。佛陀婉转地告诉他们:「我是海洋,你们是百川,百川汇入海洋,同成咸味的海水;你们大家一入佛海,也就一律平等,更无贫富贵贱可分了。」当时,他们对这些话还不能完全释怀和认同,不久,摩登伽女即证得阿罗汉果,很多比丘见到她都很惭愧,她的美德圣行传扬开来,感动了社会人士,大家对她都生起恭敬供养之心。
 
    

◆第一神尼莲华色女

 
  佛陀时代,印度德叉尸罗城有一位美女,名叫莲华色,她生有倾城倾国之姿,沉鱼落雁之容,嫁了一个英俊潇洒的夫婿,颇得世人羡慕。

 
  不久,莲华色怀孕后,与夫婿搬回娘家待产。谁知,丈夫竟与寡居多年的母亲暗通款曲。莲华色女无法忍受与母共事一夫,生下女儿之后,便独自离家出走,远赴他乡。流浪异地的莲华色感到前程茫茫,进退两难。在波罗奈城,她结识了一位富商,对她百般追求,呵护体贴,终于打动她的心,重新燃起对生命与感情的希望。

 
  莲华色女与第二任夫婿度过一段甜蜜快乐的日子。时光荏苒,转眼之间,过了十馀年,她逐渐忘却痛苦的回忆,丈夫的事业发展迅速,经常在外经商未归,她也能安之若素,扮演勤俭持家的贤内助,令丈夫无后顾之忧。有一天,久别的丈夫返家,神情赧然,一问之下才知道他在外地娶了一个小妾,怕夫人生气,不敢带回。莲华色先是一怔,顿感委屈愤怒;继而想到,丈夫终年辛劳养家,自己不该肚量狭小,因而就容忍接纳了,鼓励丈夫将小妾带回家中安住,给予妥善安排。
 

  莲华色女初见这位少女时,心里真是欢喜,她们容颜身材酷似,相谈融洽。当问及女孩的身世时,莲华色女犹如晴天霹雳,闷绝倒地。原来此一少女竟是她与前夫所生的女儿。她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慨歎造化弄人:先是与母共夫,今又与女共夫。她发狂似的离开了丈夫和女儿,从此成为一名自暴自弃,玩弄感情的妓女。
 

  莲华色女的美貌远近驰名。一日,她受到恶人的怂恿,企图引诱目犍连尊者,以破坏佛弟子的名誉。目犍连尊者完全不为莲华色女的媚态所动,反而呵斥道:「可怜的女人啊!出卖自己的灵肉,难道忘了礼义廉耻吗?」

 
  莲华色女大惊,过去她一直认为全天下的男人都是好色之徒,今天她遇到一位不为女色所惑,正直达理的尊者,忽然觉得惭愧无比,无地自容。莲华色女声泪俱下,幽幽地说:「我想向善,但是世间令人太灰心。我知道自己罪业深重,无药可救!」

 
  目犍连尊者安慰她道:「懂得忏悔改过者,人生必定有希望。佛陀是大医王,能够治癒众生的心,你可以归投到佛陀座下,清净修道。」
 

  万念俱灰的莲华色,听到目犍连尊者的指引,内心燃起一道曙光,想不到像自己这样一个了无希望的女子,也能追随佛陀出家。她决定即刻起程,拜见佛陀。
 

  当莲华色女行至河边稍作休息时,她见到河中自己美丽脸孔的倒影,十分爱怜,不自觉地退了道心,犹豫了起来。神通广大的佛陀,遥知莲华色女的心念,变现成一位千娇百媚,气质高雅的贵妇来到河边,表示欲往佛所,恰巧路经此地。莲华色女见了,心生好感,相约作伴同行。午后,此女忽然得了急病,顷刻之间就花容失色,颜貌憔悴。到了晚上,贵妇人竟然病死了,她的尸体快速腐烂发臭。莲华色女感到非常惊骇,生命与肉体竟是如此脆弱,无常随时会来到,自己还留恋什麽呢?这时,佛陀现身了,「莲华色!妳是一个聪明的女子,从前的逆境挫折,正是妳修道的逆增上缘。繁华落尽,今后妳必定能真心修道。」

 
  出家后的莲华色比丘尼,不久就证得圣果,在比丘尼中以「神通第一」着称。她严守清规,不犯律仪,果敢正义,济贫扶弱,得到大众的敬爱拥戴。
 
    

◆真心忏悔的玉耶女

 
  佛陀生活化的教法,是因应众生有所犯而对症下药的。例如他为玉耶女所说的《玉耶女经》,就是为了要让妇女善知妇德而说的。
 

  玉耶女为王舍城百万富翁护弥长者的次女,长得天香国色,楚楚动人,嫁给舍卫城「善施第一」的须达长者最小的儿子为妻。玉耶女仗着本家豪富,又恃着自己的聪明美丽,骄慢任性,对公婆不但不知恭敬孝顺,对丈夫亲朋也常怀着轻蔑侮慢的态度。须达长者前六个媳妇个个孝顺贤慧,唯有玉耶欠缺妇德,使得一个原本和乐的家庭,不时发生无谓的纠纷。须达长者为此伤透脑筋,几次想教训她,使她悔改,玉耶便哭闹不休;也曾多次要带她去见佛陀,希望能感化她,但玉耶总是拒绝前往。长者最后只好到祇园精舍,请求佛陀亲自去他家说法,教诫玉耶。
 

  隔天,佛陀带领弟子到须达长者家,长者与七子六媳都出来迎接、顶礼佛陀,唯有玉耶避而不见,令长者非常难过,觉得对不起佛陀。然而,佛陀一点也不怪罪他们,反而安慰说:「玉耶很快就出来了。」

 
  佛陀说后,全身放出万道金光,照得室内遍处通明,躲在牆壁后的玉耶已无藏身之处,大家都看到玉耶见到佛陀相好庄严后,惊怖畏惧的样子。蓦的,玉耶肃然起敬,我慢心也顿然歇息,她走出来,站在佛陀的身旁,低头不敢仰望佛陀的慈颜。佛陀看看畏缩在一旁的玉耶,慈祥地说:「玉耶!一个漂亮的女人,光是美丽,不管容貌如何姣好,身材如何出众,并不叫做美人,更不值得骄傲;真正的美女,是一位心行端正,品德贤淑,受人尊敬的人。生为女人,原本就已注定具有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三种缺陷是:


  1.童年时,要受父母管束,不能像男孩子那样自由。


  2.出嫁以后,处处都要依赖丈夫,自己没有自由。


  3.老年时,若遇不孝儿媳,便要忍受讥笑,阻碍一切自由。
 

  十种业障是:


  1.出生的时候,父母就有重男轻女的观念。


  2.父母认为女子并不是自家人,所以在养育中,不尽心抚育。


  3.女儿长大,为了婚嫁之事,让父母挂心。


  4.生为女人,心中常怀畏惧,每每见人,总是偷偷摸摸,鬼鬼祟祟。


  5.女子长大,必须离别父母,委身他姓,自己不能做主。


  6.女子怀妊时,大腹便便,行动处事不便,身体也常常欠安。


  7.女人生产时,疼痛难忍,若遇难产,母子皆有生命之忧。


  8.女人仰赖丈夫,心存恐惧,挂心失去丈夫的爱。


  9.女子生性虚荣,化妆打扮,浪费时间;身流不净之处,多于男人。


  10.女人心中多猜疑嫉妒,好谈是非,喜怒哀乐,瞬息万变,身心不自在。

 
  玉耶!女子的缺陷、业障这麽多,纵然美貌,也只是短暂的,又有什麽值得人骄傲呢?聪明的人决不会以此向人炫耀的。」

 
  玉耶聆听佛陀的法音,心生愧意,畏缩地望着佛陀,请示女人应当如何做一个贤淑的妻子。佛陀又慈和地对她说:「要做一个贤淑的妻子,应该奉行五道,即:


  1.做一个母妇,敬爱丈夫,如父母爱护子女一般的心。


  2.做一个臣妇,以礼对待丈夫,如臣子奉侍君王一般。


  3.做一个妹妇,视丈夫如兄长,相敬如宾。


  4.做一个婢妇,侍奉丈夫,体贴周到,如婢女侍奉主人,心存恭敬尊重。


  5.做一个夫妇,对丈夫和睦恩爱,对翁婆孝顺尊敬,勤治家务,不谈是非。」

 
  佛陀接着又对玉耶说,除了以上五种妇人之道外,妇女对待丈夫,还要进一步奉行五善,去除四恶法。玉耶听闻佛陀教诫后,深悔自己过去的恶行、骄慢愚痴的心性,感动得流着泪水,祈求忏悔,发愿以后要做一个贤良的媳妇,善尽妇道。

 
  佛陀慈愍地安慰说:「做人谁能没有过失?知错能改,就是聪明的贤者了。」
 

  玉耶女后来恳求佛陀为她讲授六重二十八轻戒,发愿终身为佛化家庭的优婆夷,给须达长者全家带来欢喜。她的真心忏悔,为远近人们所共称道。
 
    

◆第一夫人末利皇后

 
  在佛教的女性中,印度波斯匿王的皇后末利夫人是一位虔敬三宝,守戒清净的善知识。她智慧洋溢,常以佛法化导蛮横无理的夫君,使他归向佛陀座下。她又鼓励女儿胜鬘听闻佛法,发十大愿心。她的事蹟见于《增一阿含经》、《法句譬喻经》、《贤愚经》、《四分律》等处,是现代妇女学佛的最佳榜样。
 

  末利夫人本为中印度迦毘罗卫城人,名黄头,在父亲死后,沦为看守末利园的婢女。她经常暗自思惟:「如何才能脱离为人帮佣的生涯?」有一天清晨,黄头拿着早餐,要到末利园去,正巧遇见佛陀要到城中乞食,她一时动念,心想:今天如果将饭食供养这位沙门,也许以后我不必再当婢女了。于是她将饭食供养了佛陀。

 
  不久,波斯匿王因外出打猎,与大臣分散;酷热的天气,让他又渴又累,见前面有个林园,便停车走入园中。这时,黄头见来人举止庄严,便迎上前去招待,并侍奉波斯匿王饮水卧息。波斯匿王见她灵活善巧,于是以黄金千两,将她带回宫中。后来黄头日渐长大,宫中的礼节、技艺无一不能,于是波斯匿王娶之为妻,并立她为五百女中第一夫人。又因她来自末利园中,便称她为「末利夫人」。
 

  末利夫人虽处身于富丽堂皇的宫殿中,却没有被眼前的荣华富贵所迷惑,常常扪心思量:是什麽因缘使我从婢女的身分而有今天呢?难道是我以前持饭供养一位沙门的缘故吗?她于是派遣人众到处去查访,才知道自己曾经供养的那位沙门,原来就是佛陀。
 

  怀着一颗欢喜虔诚的心,末利夫人带着侍女随从,一起到祇园精舍拜见佛陀。走入园中,远远望见佛陀的相好庄严,一行人忍不住内心昇起赞歎之情。「伟大的觉者世尊啊!」末利夫人顶礼佛陀后,便退坐一旁,向佛陀提出了她的问题:「同样是生为女人,为什麽有些人长相丑陋,见到她的人都不欢喜,并且少有资财,又不具威德?有些人虽然长相丑陋,不具威德,却不乏资财?也有的女人相貌平庸,缺乏资财,但却有大威德?更有什麽因缘,使女人长相端正,资财无虑,而又威德具足呢?」
 

  佛陀听后,微笑地回答末利夫人:「若能不起瞋恨心,则颜貌端正;因为乐好布施的缘故,得以不缺乏资财;不嫉妒他人,就能拥有大威德力。」
 

  末利夫人听完,当即感动地跪在佛陀面前发愿:「我末利自今而后,不起瞋恚,常行布施,不生嫉妒。」并进一步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善根深厚的末利夫人经过佛陀开示,尽除一切垢染,心开意解,当下证得法眼净。一行人告别佛陀,回到皇宫。此时,末利夫人已经下定决心要化度波斯匿王。
 

  在波斯匿王统治的舍卫国中,有一位名叫波利的商人,有一次坐船与五百商人入海寻宝,从海神处得到八种珍奇稀有的香璎。波利回国后,将这些珍宝呈献给国王。波斯匿王大歎奇异,想将香璎送给皇宫里最出色的一位夫人。
 

  消息传开,所有夫人各尽其能地装扮得华丽娇艳,来到大王面前。波斯匿王巡视一周后,竟然没有见到他的第一夫人,就问侍从:「末利夫人为什麽不出来?」「今天是末利夫人受持八关斋戒的日子;她因穿着素衣,自认为不宜到这个场合来。」

 
  国王听了非常生气,就遣人去告诉末利夫人:「妳今天持斋就可以违抗国王的命令吗?」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遣人去告诫末利夫人。

 
  末利夫人不得已,只好身着素服来到众人之中。末利夫人虽然穿着素衣,但她那端庄的容貌,安详的举止,却犹如日月般地散发出光芒,令人一见,油然生敬。

 
  波斯匿王不禁肃然起敬地问道:「妳今天是以何等的威德而光耀异于往常呢?」

 
  「我念及自己福薄,才生为女人,身体的秽垢高积如山,生命短暂,害怕堕入三恶道,因此日夜勤习佛法,精进修道。」

 
  波斯匿王听了极为欢喜,便欲将香璎送给末利夫人。末利夫人说:「我今天奉持斋戒,不应佩戴香璎,请大王另送他人吧。」

 
  波斯匿王说:「我本来就是要把香璎送给最出色的夫人,而妳今天最为特出,且又奉持佛法,道德高超,香璎配你,可说是两相得宜。如果你不肯收下,我就只有将它收藏起来了。」

 
  末利夫人这时便趁机劝动波斯匿王,将香璎供养佛陀。佛陀慈悲地接受供养后,说:「莲花、栴檀虽有香气,却不如持戒之香,戒德薰香可遍一切处。若将天下大国中所有的珍宝都用来布施,还比不上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斋守戒的功德。她这样地累积福德,勤求智慧,求证菩提必是指日可待的。」才德兼具的末利夫人,以戒德香馥的行谊,不仅为自己培植了无上福德,更感化了国王,乃至王公大臣,她的得佛授记,可谓是「女中楷模」。

 
  末利夫人除了具有过人的智慧外,她的悲心更救了御厨的性命。

 
  一天,正当是末利夫人受持斋戒日,听说丈夫波斯匿王因为细故要杀死御厨,于是向国王要求喝酒娱乐,并且指定要这名御厨亲自料理一些下酒菜餚。波斯匿王非常纳闷,就问末利夫人:「妳平日滴酒不沾,而且今天又是妳持守八关斋戒的日子,为什麽甘冒犯戒的大忌,动念要饮酒呢?」

 
  「我听说这名御厨触怒了大王,犯下杀身之罪,今天不请他煮一些美味可口的酒菜来品嚐,只怕以后再也吃不到天下第一佳餚了。」皇后平静地回答。

 
  波斯匿王听了非常惭愧,心想:由于自己一时的怒气,险些杀害了一位优秀的臣僚。于是下令赦免御厨的死罪。就这样,末利夫人以她的方便智慧,感化暴怒的国王,救了一个御厨的性命,发挥了菩萨悲智双运的精神。
 
    

◆发坚固愿的妙慧童女

 
  妙慧童女家住在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中,父亲是有名的长者。年龄才八岁的她,在耆闍崛山的讲经法会,常高坐法筵。年幼聪慧,秀丽大方的小姑娘,颇得长老欢喜,更受到青年比丘、比丘尼众的欢迎。

 
  有一次,佛陀升座说法,妙慧从容的走到佛前,请示佛法。佛陀知道妙慧的非凡来历,于是藉此因缘,大开妙义。妙慧以十大问题恳求佛陀开示。佛陀嘉许妙慧的善问,并针对每一个问题,各提出四个修行的方法。


  第一、如何得到端正的身体:对恶友不起嗔心、安住于大慈悲、欢喜修学正法、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贵:应时布施、不起轻慢的心、带着欢喜的心情给人、不希求果报。


  第三、眷属怎样免除多病和死亡:不说离间的语言、度脱邪见者入于正信、护持正法、教诸有情成佛菩提。


  第四、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证得佛应身:于如来塔庙供奉花果、不妄自损害他人、铸造佛像、对佛菩提深生净信。


  第五、怎样有神通:见他人修善不为障恼、他人说法时不予留难、燃灯供养如来、于诸禅定常勤修习。


  第六、如何没有怨家仇敌:以无谄的心亲近善友、对于他人的胜法无嫉妒心、他人获得名誉时心常欢喜、于菩萨行无轻毁心。


  第七、说话如何令人起信:言行一致、于善友处不覆诸恶、闻法不求过失、于说法者不生恶心。


  第八、宣扬佛法,如何离诸障碍:持守三律仪戒、闻甚深经不生诽谤、见初发心者生一切智心、对诸有情大慈平等。


  第九、如何降伏烦恼魔障:了知法性平等、常行精进、常勤念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第十、如何做到临命终时诸佛现前:满足他人的需求、于诸善法深生信解、于诸菩萨布施庄严具、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妙慧童女听闻佛陀的开示之后,欢喜踊跃,愿奉行佛陀所说的四十种修行方法。然而却引起目犍连尊者的怀疑,于是妙慧发愿道:「如果我的弘愿真实,能够做到诸行圆满,那麽,我愿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妙华,天鼓自鸣。请尊者印证吧。」话一说完,果真应现了她所说的种种瑞相。妙慧童女又再次向尊者印证道:「由于我的弘愿真实不虚,我于未来世当得成佛,如同今日的释迦如来。在我的国度里,无有魔事以及恶趣、女人之名。假若我现在所言没有虚妄,此与会大众身体将呈金色。」在座的大众身体都变成了金色。
 

  文殊菩萨见此神异,感觉不可思议,他对妙慧提出许多法性的问题,妙慧都能一一回答。佛陀于是说出一段殊胜因缘,「文殊菩萨!妙慧童女已于过去发菩提心,经过三十劫后,我才发趣无上菩提。文殊菩萨!难道你记不起了吗?她曾作过你的老师,令你住于无生忍。」
 

  文殊菩萨经佛陀这麽一说,恍然大悟,即刻很欢喜地从座位上起来,向妙慧童女顶礼,说道:「大德!我于往昔无量劫前,已曾供养,想不到今日仍然能亲近。」

 
  童女示现的伟大行蹟,千百年来,让后世的佛弟子对于女性的学佛者,或年少的初学者,不敢怀有轻慢、蔑视的心情。

..............................................


一、试述吾人如何学习富楼那的弘法精神,善财五十三参对吾人的启示。

..............................................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佛教丛书 《教史》 下一篇《教史》 第二篇 中国篇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