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唯识简介(五)
2018-07-23 10:52:5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026次 评论:0

《唯识简介》(第5集)
 

慧律法师讲


【了别唯识】,什么叫做了别唯识呢?分别,有分别的能力,那么就是意识。【计实唯境】就是凡夫大部分都计度这个境界是实在的。所以这个【(清辩)】论师,就简单地来对这个凡夫来破除他的观念,【真谛立心境共为真空】,真谛是站在空性讲的,心也空,境也空,【俗谛立唯境无识。】清辩论师这个是很了不起的人,他方便来立这个真谛,就真实性来讲,心跟境是空的,就世间人来讲的话,确实有境界,确实只有境界,那么识是看不到的嘛!


好!诸位看!【⑴心:云何名心,心者集起义,】什么叫做心?心就是有集起,就是收集了一切资料,【谓能集诸种子起诸现行者,】孕育在这个种子八识田中碰到外缘会起这个现行,叫做心。【特(此处的“特”字,在慧律法师视频讲座中为“持”字幕,本人认为“持”字有误,在此说明。)名之曰心。若但就能缘虑之义言,】能缘虑就是能够攀缘思虑的角度来讲,【则八识皆可名心,】眼识、耳识、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都有缘虑的这个能力,【若就集起言,则唯第八识可名为心。何以故?唯第八识能集诸种子起现行故。如府库储藏一切物品。】


【⑵了别唯识:若但就明了分别境界之义言,则八识皆可名识,】但就明了分别境界来讲,八识都有分别境界的能力,【若就了别粗显境界言,则唯前六可名为识,何以故?以前六能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等】这个比较【粗境故,详言之,即前五识仅能了别自境意识,】什么叫自境意识?就是眼睛只能了别色尘、耳朵只能了别声尘,但是第六意识就不是这种能力了,【第六识则能了别前五识所了及未了之境。】为什么?前五所了,前五识,眼睛看色尘,它,第六意识也产生分别,可是前五识所未能了的,比如说自我意识,或者梦中意识,那么前五识就没有办法了,所以前五识所能了别的那是粗显的境界,前五识没有办法的,就留给第六意识。【但所了别者其境皆粗,】第六意识的境界也是粗显的,【如眼观色、耳闻声,乃至意识缘一切法皆粗显易知,】比如说我现在想像什么,我的观念是怎么样,我感觉很幸福,或者觉得你很好,你很坏,这一朵花很漂亮,这唯识研读班很好,这个都是粗显的第六意识的自我分别。但是我们晚上睡觉了,在梦境里面执著自己的我,没有发觉,我们晚上睡觉了,这个细胞在变化了,我们没有发觉,指甲在长大了,成长没有发觉,我们的头发变长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发觉,这个是微细意识,就非凡夫所能觉察,粗显的前六识我们有办法,所以,【不似第八第七所了别之境,皆是微细难知者也。】


【⑶计实唯境:言凡夫计度境界为实在的。】


【⑷清辩论师:】我们必须要对他了解一下,【乃佛灭度一千一百年与护法论师同时之佛教大德,】就是跟护法论师,护法论师那么就是唯识学的贡献非常、非常大的一个论师,我们现在所讲的大部分都是根据护法论师的唯识的观点来讲的,这个清辩论师【他为破除顺世外道之邪说谬论,】顺世外道后面有讲到,【遂作真俗二谛说法。俗谛者,顺于凡夫迷情所见之世间道理也;】你说世间是真的,好了!世间就讲真的,境界是实在的,他就跟你讲是实在的,【真谛者,圣智所见,离于虚妄】的分别跟执著【,其理决定真实者也。清辩论师,于真谛中,立“心境共为真空”;于俗谛中,立“唯境无识”之义。】附和你世间人嘛!【吾人】我们众生【就其俗谛看来,确与唯识学所的“唯识无境”之义相对立,】唯识是讲只有心在作用,境界是你自己无始劫以来业力所变化出来的,其实你攀缘境界就是攀缘你的心,你享受外境也是你的心在享受,并没有真正的外境,所以跟唯识学“唯识无境”这道理是互相对立的,【由是遂在印度兴起空有二宗之诤论。其实,清辩论师:“唯境无识”说只是暂时随凡俗迷情之见解,只是为了破除邪说度化众生之权方便耳,】就像一个工人来问我:师父!皈依可不可以喝酒?我跟他讲:可以。方便!你跟他讲皈依以后不能够喝酒,他才不干呢,他才不来,他怎么会来皈依呢?所以有时候法师的……,这个度众生,凡夫俗子不知道,不能随便攻击,不能随便错觉,法师有法师的用心良苦,【故唐之义净三藏在《南海寄归传》上述及印度之大乘曰:“所云大乘不过二种:一则中观(即般若空宗),二乃瑜伽(即唯识有宗),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外面的境界是没有,而里面的识是有,【事皆唯识、其并咸遵圣教,】这个统统是遵守佛陀的圣教,【孰是孰非?】都是不要争论,【同契涅槃,何真何伪?】没有所谓的真,也没有所谓的伪,【意】思最重要的统统是【在断除】众生的【烦恼,拔济众生,岂欲应致纷纭,重境沉结!”】


(清辩:梵名Bha^vaviveka ,或Bhavya。音译婆毗吠伽、婆毗薛迦。又作清辩、明辩、分别明。为六世纪南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论师。或以师为南方末利耶那国(梵Malyara )之王族,或为摩伽陀国种姓大士。曾至中印度,师事僧护(梵Sam!gharaks!ita ),勤习大乘经典与龙树(梵Na^ga^rjuna )之教说。后返南印度,宣扬空义,与磨羯陀国护法(梵Dharmapa^la )之瑜伽宗展开“空有之诤”。护法承继无著、世亲,说尽空之有;清辨祖述龙树,主张尽有之空,彼此相破相成。或传说师返南印度,主持五十余所伽蓝,宣说教法,造中论释,破斥同为中观学派的佛护(梵Buddhapa^lita )之说,如师所著之《般若灯论释》,即可见与佛护之意见相左。晚年隐于驮那羯磔迦国南方山中,口诵真言示寂。主要著作为《大乘掌珍论》二卷、《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及传入西藏之《中观心论颂》等。[《辩正论》卷四、《华严五教章》卷四、《大唐西域记》卷十驮那羯磔迦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法华经玄赞要集》卷五、《印度哲学研究》第五、Th. Stcherbatsky: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佛光大辞典》)


护法论师:梵名Dharmapa^la 。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六世纪顷之人,为南印度达罗毗荼国(梵Dra^vid!a )大臣之子。本与王女有婚约,然于婚日落发出家。精通大小乘教学,于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广布教化,学徒数千人。二十九岁退隐大菩提寺(梵Maha^bodhi ),专事著述。三十二岁示寂。著有大乘广百论释论、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论释等。又玄奘所编译之《成唯识论》十卷,系以护法之释论为中心,另再合糅其他九论师之著作而成。[《大唐西域记》卷五、卷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佛光大辞典》)


我们学佛也是这样子,各人弘扬各人的,弘扬禅宗的,我们赞叹,弘扬密宗的,我们赞叹,弘扬律宗的,我们也赞叹,弘扬净土宗的,我们也赞叹,我们不要因为我们学净土宗的就诽谤人家,密宗的不好,禅宗不好,不可以这样子,哪一宗都是佛讲的,都是好的。【由此可知:空有二宗,本是一家,同为破除众生之执著,同为接引众生之方便法门,后辈学者,实不必笔墨诤论,以免自恼恼他,徒增困惑! 】


【●顺世外道:佛在世时,有顺世外道,】什么叫顺世外道呢?【执著地、水、火、风之四大极微常实】意思就是说有一个【(极微者,】意思就是在这个世间有一个极微,极微的构成一定有,不能讲没有,而佛教讲是空的,是唯识所造,那么这个顺世外道:极微的东西一定存在,就是我们分割到不能分,【色法分割至最微之极度者。)其主张以否定圣教,拒绝道德,徒满肉体之欲望为目的,倡极端物质之快乐主义,故称为顺世外道,即今所谓之唯物论者是。(此处的“倡”字,在慧律法师视频讲座中为“唱”字幕,本人认为“唱”字有误,在此说明。)】


【⑸真俗二谛:真谛言空,俗谛言有,真谛言性,俗谛言相。】所以二谛融通三昧印,就是说一个悟道的人,他的真谛也好,俗谛也好,都是空性的,都是进入三昧的,所以因此我们修行人不离相,不排斥相,不要拒绝这个相的存在,也不要追逐这个相,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拒相而求性,那简直是树上求鱼,了不可得,树上没有鱼,所以不即不离才是真、俗二谛的究竟本来面目,要见性而不恶六尘,不能讨厌这个六尘,你想要见性,不能离开这个相,也不能拒绝这个相,但是也不能追求这个相,追求这个相就变成执著,离开这个相也是执著。唉呀!这个外面不好的,我拼命地排斥。这个境界不好的,我拼命地排斥。那也不能见性。见性就是说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随缘能得自在,就是这种功夫。研究唯识你的幸福才有办法建立,不认识佛法的人,所谓的幸福都是空谈的,不能究竟解决人生。翻开27页,26页剩下一点点,


 

26页【注三 五俱起识】五俱起识就是前五识要起现行,要有所作用,必须具足条件,就是外缘,那么还有就是内在必须根据【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


【⑴五俱起识:谓前五识要起作用必须具备多种条件。】那么它必须根据有:


【⑵分别依:指第六识】的分别


【⑶染净依:指第七识。】执著,就是染净嘛!


【⑷根本依:指第八识】的根本。


那么为什么讲分别依呢?为什么讲染净依呢?为什么讲根本依呢?这个“依”就是一种靠着分别的力量,如果前五识没有靠着分别的力量,那么孔老夫子讲,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那么这个没有分别就几乎停顿作用了,染净依这个染就是所谓的恶业,恶业。净就是所谓的善业,简单讲就是说你不管是造恶或者是造善,除了第六意识的分别以外,它还必须加上一个执著。噢!我在做善事,或者是说自己控制不住这个情欲而去造恶业,这个叫做染,所以这个分别依要倒回来看,倒回来读就是依着分别,依靠着分别这个作用,染净依就是依靠着染净,因为第七意识是一种执著的,这简单讲第七意识是用一个最简单、最直接,而且你永远会记住的,简单讲就是永恒的对立,第七识就是永恒的对立,它把善跟恶分成两边不能进入平等,所以转第七意识就变成平等智性,这个第七意识是很麻烦的,最主要是渊源于我慢,这我慢就是我不甩你,那么就强烈地高、低、贫、富、善、恶、空、有,这个永恒的对立就是第七意识的特质,为什么?因为它有一个我执,这种我执一直存在在深入的潜意识意识形态里面,一直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断除的,要断除这个第七意识的我、法二执,这必须到金刚地、必须到十地菩萨,那么第七意识消失了,那也就没有第八意识,所以七、八意识,第七意识消失了执著,第八意识就只有剩下大圆镜智这个名词,因为第七意识是一种强烈的我、法二执,又是非常微细的,有情都一直昏迷在这个执著里面,所以《金刚经》里面讲: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有这些相?简单讲就是第七意识的强烈存在,这种第七意识的强烈对立,会造成我们无量无边的痛苦,无量无边的痛苦。修行应该在第七意识好好地下一番解脱。


为什么会无量无边的痛苦?先生不能包容太太,男、女朋友的争吵,师徒之间的不睦,国家:国王、大臣之间彼此的冲突,都是什么?都是第七意识染有我的强烈自我意识的观念,这个第七意识(自我观念),会随着个人的教育增强,一个人没有受过佛法薰习的人,书读得愈多这个第七意识的作用就愈强烈,他学习世间的学问自己认为有才、有能,他认为不须要靠别人,他秉着过人的才干,傲视群雄,所以第七意识……,自古以来败在第七意识的全部都是在这个地方,比如说你当一个国王就目空一切,比如说你一个月的收入几万块,你是这个地方的经理或老板就瞧不起员工。再来,我一切的享受都以我个人为主,一切的员工都不管他,不要照顾他,那也是我执,这到哪里就是第七意识强烈的这个对立,所以要降伏这个心,讲实在的降伏第七意识比降伏第六意识更重要,更重要。第七意识就是执,这个执你放不下,你的苦就不断的,一切的痛苦就是一个执,执,你不肯放下,一切的痛苦你是不是……,你慢慢地回光返照看看,一切的痛苦是不是就是这个字:“执”字。


所以我们要学习包容、宽恕,跟我们意见不同的,我们一定要包容他。再来,尤其讲话要特别的谦虚,还有我现在要告诉你一个最重要的,那么就是诚恳。佛陀曾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家里请客,而待客不诚,那么你所摆在那个地方的东西都是虚设的,他要来到你家,除了东西的享用,最重要的还是你的诚恳,诚恳是有生命的,诚恳运用在任何一个人都会被你感动的,那一种力量,哪怕说你早上问他:你吃过早餐了吗?(日语)什么※,日语都是这样,都加一个※,……这种礼貌,真的,所以我们这个诚意,赤诚会感动一个人,大部分因为我们染有我、法二执,比如说男孩子他待人也会很虔诚的,为什么会虔诚?因为他喜欢上那个漂亮的女孩子,他就对她非常地好,很虔诚,遇到比较丑的,你该死,连看都不看你一眼,像我们以前那个逢甲大学的时候,一到晚上,当、当……,女生宿舍外面全部站岗,都是那些色狼站整排在那里等,站整排,在等,有时候……,因为我为了佛学社的事情,我去过一次,佛学社的事情,去联络这些女众,我看他们在等,我不要,我跑到比较偏僻的地方去,因为他们都叫我“林老师”,我教他们佛法。我看,坐在隔壁的,唉呀!那个男孩子就拼命地吹嘘:我是对你多么好。唉呀!我对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我对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我看那女孩子,噢!长得满漂亮的。这男孩子的通病就是好色,没有办法,一碰到漂亮的,什么话都讲得出来,为什么乱吹嘘、胡扯?就是我们这个我执——他就想占有她、想打动她,想尽一切办法,对不对?所以说这个好斗不要命,好色不顾病,你懂吗?好斗不要命,不顾命,好斗不顾命,好色不顾病,这个人好色,你什么都是乱吹嘘,吹嘘得一大套,这个还是一种我执,所以我们最难断的也就是这个地方,这个地方。


有一次……,因为我待人家都很诚恳嘛!有一个女孩子她误会了,误会,结果她另外有男朋友,她怕伤害到我的自尊,结果毕业的时候送我一把扇子,说:我们两个要散了。神经病!我根本没有这种意思,你拿那把扇子给我干什么?自作多情,你散什么?笑死人,我若没有老婆也不会娶你,笑死人,自以为那么大牌,以为我们对她好……,以为我们是爱她。我说:喂!女孩子也不能对她太好。有时候你对她太好了,她会误会。这个也是一种我执,这个女孩子也是一种我执,这个女孩子,真的,走过去人家那个男孩子就“唿!唿!(师父学男孩子吹口哨声)”,然后她就会说:喂!我昨天过去他对我吹口哨呢!我说:你怎么样?我骂他:死鬼。其实她高兴得不得了,回家照镜子看看,我真的有这么美吗?值得人家吹口哨。以后我都不要用吹口哨的,我用放屁的,走过去,“扑……(师父学放屁声)”唉呀!不值得一提,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话,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有我执的存在,男孩子你不要一直感觉你的生命观里面有多了不起,女孩子你也不要以为你的美貌天仙,你是怎么样子,这都是虚妄的东西,所以印光大师很喝斥,印光大师很喝斥,一个将军跑去寺庙里面吃饭,那么他吃、吃……,吃得剩下那几粒米不给它吃完,有的人有一种毛病,反正吃饭都是留一点点饭粒在这个碗里面,印光大师就喝斥他,对不对?你这个将军你有多大的福报。这样喝斥他,这个将军很惭愧,很惭愧,他有知耻心,赶快就改过,赶快就改过。所以狂妄,同学们你要记住!我现在告诉你一句话:用谦虚的态度也可以让人家了解你,用狂妄的态度也可以让人家了解你,但是两种的了解会完全不同,我们为什么不谦冲、不自牧,对不对?纵然你真的有那一种了不起的地方,你不也须要这样狂,透过谦虚可以让人家更赞叹你,所以第七意识只有用一个字破除,那就是谦虚,你什么都谦虚,什么都……,人家讲你很大的功劳,你统统不要接受这个功劳,谦虚可以破除第七意识。


再来就是根本依,根本依这是前七识,七转识必须要依靠的,谁都必须要依靠第八意识的根本,那就是根本,所以前五识要起来,它必须要分别依、染净依跟根本依,根本依是根身、器界、种子,没有根本依那什么都免谈了。


好!诸位再看27页,27页这个表格就是眼睛要看得见,必须要具足九种条件。


 

【九缘】就是要九种条件眼睛才看得到,第一个【空】,空就是距离,眼睛必须要有一点点距离,恰到好处的距离才能够看得到,你曾经看书这样看的吗?(师父做书放在贴眼睛上有动作)这个没有距离你能看书吗?没有,那就是说必须要有距离,距离,眼睛第二个条件必须要有【明】,那就是光线,必须要有光线,第三个必须藉着这个【根】,眼根,依靠着眼根,第四个条件眼睛必须仗着【境】界,有外境,眼睛才能看,你没外境,眼睛看什么。好!眼睛必须要【作意】,这个作意是哪一个都必须要存在的,你不作意,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统统不作用,所以这个作意,谁都逃不掉的,必须要有作意,作意那就是说注意去对立这个境界的一个分别,作意。再来,【分别依】,那么就是第六意识,眼根必须仗着分别,就第六意识,【染净】就是第七意识,【根本】依就是第八意识,那么眼睛必须要有分别加上一层执著,还必须是来自于第八意识的一切的种子,所以最后是【种子依】,这个种子依跟根本依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根本依是指第八意识,那么种子就是蕴藏在第八意识的,还没有起现行的叫做种子,起现行的叫做唯识,万法唯识这是指已经起现行的,比如根身、器界,这个已经起现行的叫做唯识,没有起现行的叫做种子,就是还蕴藏在这个第八意识的,那么根要起作用必须要有种子(眼的种子),所以我说眼、耳、鼻、舌、身、意,那么这个十八界,十八界各有各的种子,我已经告诉过你好几次了嘛!所以必须有种子,眼的种子。


好了!经过了这么九种条件眼睛才能看得见,耳呢?耳必须要有距离,耳,耳朵不须要有光线,所以这个“明”底下就没有打勾,就是不须要要藉着光线的条件耳朵就可以听,你白天也可以听到声音嘛!你在黑夜,黑漆漆的森林里面,它也可以听到声音嘛!那么耳朵就藉着耳根,【空、根、境、作意、分别、染净、根本、种子,】所以耳朵是必须经过【八缘】凑合,耳朵才听得清楚。那么鼻呢?鼻子说空,鼻子不能有距离,鼻子有距离,你碰不到鼻子里面的黏膜,你怎么闻得到呢?比如黑桥牌的香肠放到台北去,然后你在高雄闻,你闻得到吗?或者是我们点的檀香,在讲堂点的,然后你跑到屏东去,你闻得到这个香吗?距离太远了,所以现在第三个鼻子这个空,就跟我们那个空,距离又不太一样的意思,在这里鼻子空,就表示要接触的意思,touch(touch[t.t.] vt.触摸, 感动, 吃, 喝, 触及vi. 接触, 联系n. 触觉, 接触, 修饰, 少许, 痕迹)的意思,不能够不touch,你空有距离就touch不到这个鼻黏膜,你touch不到鼻黏膜,他怎么闻得到香、臭的东西,在这里的空又不能够解释距离了,这要解释作接触,简单讲鼻子必须要接触,不能有空,不能说不接触,再来,明,鼻子闻什么香味还要光线吗?难道要有光线来闻都会香?再来,舌头,舌头那就更不用讲了,舌头有距离你怎么吃呢?拿个饼干这样子,好吃,嗯!很好吃,嗯!好吃!为什么呢?没有接触到,有空,舌头不能有空,有距离,有距离你怎么吃呢?它一定要塞进去直接接触到这个舌头,你才能吃得到东西嘛!吃东西不须要光线,吃东西须要光线,那咖啡厅怎么办呢?咖啡不就喝进鼻孔里面,咖啡厅都很奇怪,都在黑漆漆的地方制造这个气氛,我常常讲这个都是谈恋爱的一种心理作用,人的心理作用,比如说……这个佛教讲的实在是很了不起,很了不起,一切……,比如说谈恋爱来讲,比如说对方这个女性你本来就认识她,而且她长得很漂亮,很合你的意思,对不对?你来喝咖啡,然后用个吸管,因为你早就知道她,那是你喜欢的对象,所以那种心理,人不自迷,色不迷人人自迷,你已经自己自我陶醉了,她太漂亮了,你一直欣赏她,电灯关得暗暗的,噢!你就会觉得她很好看,很好看,所以你想去touch到,对不对?我现在选十个,九个都是又皱又丑的,丑的要命!又会流口水,那种得蒙古症的女孩子,或者精神病的女孩子,好!然后选那十个身材跟你女朋友一模一样的,然后每一个人都穿裤袜,伤疤都看不清楚,然后把电灯全部关掉,每个人都伸一只腿出来,这十只其中一个是你女朋友的,我才不相信你有多行,每只都一样,你的心里已经丧失了一个强烈对象的时候,对不对?你这种感触就会不一样,所以说你说谈这个恋爱也是完全心理在作用,你懂吗?还是心理的作用,还是心理的作用,不可否认的,人很奇怪!所以这个信心,这个信心,佛教讲要建立这个信心,你为什么就是……在家居士不能造口业去诽谤三宝,这个会断众生的慧命,他本来要来听课,你跟他洗脑讲了……法师的坏话,这个本来还没有接触到,他就断掉这个因缘了,人这个信很重要的,信很重要的,虽说你杀父、杀母的罪是很重,而你杀掉众生的慧命,就更不得了,不得了,所以不要对一个有信心的在家居士,在他面前去讲三宝的过失,这样子会动摇他的信心,不可以的,不可以的!三宝再坏,有一些缺点,可是讲的是真理,正知正见,对不对?毕竟有我们依循的真理嘛!他个人坏,他个人负因果,这个很重要,这个就是告诉你佛法的唯识,可以运用在每一个时间跟空间的立场上,心的作用还是最强烈的东西。


所以其实我们在跟自己谈恋爱,不是在跟对方谈恋爱,自己跟自己,因为你欣赏他,你的内心承认他,当有一天你不欣赏他的时候,你不承认他的时候,他已经没有魅力了,其实有没有还是发自于你内心里面的东西。舌头,那就不必要空跟明,身体呢?身体也不能有距离跟明,用不着这个空,你总不能替一个人按摩,然后离了二、三尺,然后就在虚空中这样按摩,咦!舒不舒服?你没有碰到他的身体,怎么有作用呢?所以这个……,空这个距离对身来讲,不能有距离而且不必有光线,有距离的话他碰不到身体。意,那么就是分别,第六意识的分别就只有具足这个五缘,第六意识,意,那必须要有根,必须要有根,必须要有根,那么意根就是指第七意识,所以眼、耳、鼻、舌、身的缘比较多,那么第六意识的意,然后仗着根,那么这是指第六意识必须靠着第七意识的根,还有境界,境界就是根,眼、耳、鼻、舌、身一齐起来的,作意,第六意识最会作意的了,起心动念都是作意。再来空两个就是分别依,因为第六意识本来就是分别依嘛!染净依,第六意识已经是意根了嘛!所以分别依没有打勾,跟染净依没有打勾,染净依已经是意根了嘛!前面已经打过了嘛!分别依就是本身的第六意识嘛!所以这两个没有打勾,那么所有的都必须仗着根本依,根本那么就是所指的第八意识,那么种子依是一定要的,没有种子那就不可能有这个第六意识,所以第六意识有五个缘。那么第七意识就更少了,第七意识是最少的,第七意识不须要面临什么境界,因为它是对内,所以说第八意识的见分对外作为第六意识的依靠,所以这个末那识但作意,它只要作意,然后它牢执第八意识,就是根本,然后第七意识有第七意识的种子,所以第七意识只有作意、根本跟种子依。这个阿赖耶识呢?阿赖耶识呢?那就有根身、器界、种子,所以阿赖耶识有一切的境界,阿赖耶识必须作意,那么阿赖耶识老是被染净依,就是第七意识的执著,所以染净底下打个勾,因为形影不离嘛!七、八这个是形影不离的嘛!那么种子依也是第八意识的阿赖耶识。因此这些因缘法八识的条件已讲得很清楚了,那么底下有一个【增上缘、所缘缘、增上缘、亲因缘】增上缘就是增加一层力量,所缘缘那么就是必须仗着境界,所攀缘的境界,增上缘也是,亲因缘这就是根本,没有种子什么都免谈,这亲因缘。27页,


【◎八识九缘偈:】


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


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


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加一。


【眼识】就是眼识要起作用,要【九】个条件才能够产【生】,耳识只要八个条件,所以说【耳识唯从八】,那么就是不须要光线,鼻舌身三七,就是鼻跟舌跟身,只要七个因缘,三就是【鼻舌身】这【三】个,每一个统统藉着【七】种因缘,【后三五三四】,后三就是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后三就是后面的第六意识、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五三四就是第六意识,五;第七意识,三;第八意识,四个缘,后三五三四是指第六、第七、第八,五三四是配对好,第六意识仗着五种因缘,第七意识仗着第三个因缘,第八意识借重着四个因缘,【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加一】,就是一切的作用必须连续,不能间断,但是因为这是已经理所当然,大家所知道的,所以不必加等无间缘;如果必须加等无间缘的话,那么必须从头各加一,从头各加一就是说眼就变成十个因缘,耳就变成九,鼻、舌、身就变成八,意就变成六,末那就变成四,阿赖就变成五。若加等无间就是作用连续,比如说眼睛,诸位!好!眼睛,我的眼睛刚好在看你们,对不对?看你们,空、明、根、境、作意、分别、染净、根本、种子,等无间,连续的,没有打断的,我的眼睛继续看你们,在起作用,一下子这个断掉了,东西遮起来,这个外缘,对不对,障住了,这个外缘障住了就没有了,意思就是说必须要……,无间就是连续,连续的意思,没有这个连续那就没有办法,必须要有连续的作用,从头各加一,从头到尾必须要各加一个因缘。


好!28页,愈来就愈重要了,这个第六意识要是不知道那也很难修行。26,

 

 

 【独头意识:动身业、发语业,引满二业、诸识独最、轮回不停。】我解释一下:


 什么叫做【⑴独头意识:不依外境,单独而起名独头意识。如定中、】比如说【梦中,】比如说【散乱意识】就是坐着打妄想。散乱就是坐在那边自己打妄想,【皆是独头意识。】这独头意识顾名思义就知道它是单独起来的,不必借重任何的,它可以单独起来。


【⑵动身业:杀、盗、淫三业。】就是发动你的身体去造业。


【⑶发语业:妄语、】我们人都会说谎话嘛!说了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的谎话来弥补人家才相信,【两舌、】两舌,所以哲学家有一句话,就是造诬是世界上最可恨的人,造诬,诬就是一个言再加一个巫师、巫婆的巫,这个造诬就是无中生有,这个造诬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恨的人,他为了要让人家死,为了要让人家对他不好印象,然后他表面上对你很好,告诉那一些朋友,所以有时候你去找他,这朋友无缘无故地就不理你,你也搞不清楚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人家对我们有误会,结果竟然就是中别人的毒:这个人怎么坏、怎么样坏,然后自己也没有智慧去分辨、去查,然后那个打妄语的人又讲一句话,他说:假的,我会死,若假的,我到神明面前敢跟你发誓。他跟你造诬的人,他讲给你听,然后他会告诉你:你若不相信叫那个人出来,我敢跟他发誓。然后你就信以为真,说:你看!他敢跟人家出来发誓。所以我告诉你们那个听片面之词你一定死的,你不可以听那个片面之词,你一定要把事情搞清楚,你懂吗?你什么事情你一定要把它查清楚,到底法师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定有他的原因的,我们又不是不知道因果跟戒律,我们又不是不知道要怎么样来修持,这是我举一个最简单、最简单的,因此我不允许我的徒弟出去外面住一个晚上,就是这个原因。强制执行我的戒规,就不准出去跟这个在家人打成一片,你就必须要住在我的讲堂,否则开除你,你试试看,宁可不要这种徒弟。为什么要叫你们诵戒规?不传是非、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为什么要这样每天叫你们、叮咛你们一次,好不容易发个心来学佛,所有的功德由你这张嘴巴花光了,都花光了,很不容易赚一些功德被这张嘴花光了,可怜,两舌。再来就是【恶口、】这个恶口我想学佛的人大概就比较不会,这个恶口就是骂,骂人家,有学佛的……,也有这个学佛的骂他弟弟,骂:你就去被火车辗死,辗得……,我都不去看你!这我亲耳听到的,我很惊讶,竟然是我的徒弟,很惊讶,surprised,astonish,我很惊讶,surprised,我告诉他:唉哟!拜托!那是你弟弟,你也不要诅咒成这样子,吓死人。没有办法!再来就是【绮语四业。】绮语就是赞叹淫欲,这个结婚多好,这个结婚有多好,你不晓得谈恋爱有多好,就是讲一讲、讲一讲那个黄色的东西,让你下陷说……,噢!沉迷在那一种男女之间感情的束缚,叫做绮语,凡是有关于黄色的都叫做绮语。


【⑷引满二业:】噢!这个第四的引满二业很多人搞不清楚状况,很多就是搞不清楚状况,【引业谓第六意识造引业,】为什么讲第六意识造引业呢?把笔拿起来,你要注意听!引就是强有力的造因,不是音乐的音,是因果的因,强有力的因,【能引第八识受】六道轮回之异熟总报,就是果,果知道吗?这引业就是第六意识它就是分别心,这个强烈的分别心使你活得非常痛苦,使你活得非常痛苦,这个分别心使你没有办法回光返照,你整天都是沉迷在自我的分别里面,这个分别心有多可怕,分别心就是一种妄想,这种妄想就是控制不住,不管你白天也好,包括你晚上也好,会做梦这个都是分别心所起的作用,乃至于你坐着在那边自我的这个妄想,这个也是分别心的一种,凡是能够以这个分别心去造这个引业,就是引这个第八意识去受【五趣之异熟总报。】就是受六道轮回的异熟总报。


那么【满业】呢?【谓能牵第八识受五趣苦乐等别报。】以前我听了唯识,听了五、六遍,还是搞不清楚什么叫做引业,什么叫做满业?因为他这样解释实在是看不懂,对不对?看不懂!我现在用个比喻,你们把笔放下来,然后注意听我的比喻,我的比喻你要注意听,你才会搞清楚引业跟满业,我听过六次的唯识,竟然在第五次才搞清楚什么是引业,什么是满业,你想想看,可是今天换师父来讲了,那就不一样了,我一次就叫你清清楚楚,因为我有这个智慧跟辩才,你要注意听,很简单,不困难。


引,比如说你现在在造业,在造业,我现在用例子来讲比较清楚,比如说我现在杀猪,杀猪,杀,每天都杀猪,杀猪,那么这个第八意识,第六意识就分别嘛!为了赚钱,我须要养家,养我的老婆、养我的儿子,拼命地杀、拼命地杀,杀、杀……,拼命地杀,这第八意识整个灵性就没有了,一天到晚就杀,整个灵性就变成染污了,严重地染污了,然后这种强有力的力量,就一直变成他来世投胎的力量了,引,一直牵引着第八意识去造业,对不对?造业以后就一直存在第八意识,好!把这个第八意识一下子引到畜生道去了,畜生道去了,变一只猪。唉!这只猪刚好不是人家用来杀的,用来表演的,这个猪还是白毛猪,这个白毛猪,还给它打一个蝴蝶结,还给人家看,咦!还满好的,没有杀业,然后为什么它能够这样子跟一般猪不一样,噢!原来他杀猪,后来人家在讲经说法,他也来听了两个钟头,因为听不懂不过也是坐在那边,人家后来念了五分钟的阿弥陀佛,他就凭此福报免刀,免这个刀难,他本来杀了一生一世的猪,可是人家请他来听经,咦!他听了两个钟头,其实也听不懂,在后面也跟人家坐,坐了五分钟也念佛,因为他造的业因太强了,后来也没有再念佛了,来世变猪,把它这个满业就是说它的福报全部都把它灌满了,这个福报灌满了就是它该享受多少就享受多少,该什么业,它就是什么报应,这个满业就是说你从小到大,你长多高,你的福报,你吃多少,注定好了,满业就是这个意思,那么用这样来讲还不清楚,好!我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我们做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这个猪,这个比较小只,这个猪比较大只,然后这个人比较高,然后这个人比较小,然后我们用水把它灌,这个小型的,水……,只有灌一点点的水就满了,大型的这个猪灌了很多还不会满,对不对?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水就比喻作福报,福报有多跟有少,那么它能容纳多少,就灌它多少,灌给它满,把它灌满,比如说你今生今世要是要赚多少钱,你今生今世要赚多少钱,比如说你赚了一千万,那你就必须死,你就必须拼命地赚、赚……,赚九百九十五万了,最后拿到一张支票五万,明天车祸死了,福报消失了,知道吗?满业就是一种定数的享受,你要享受多少,你就是这样子,所以不要积极地去追求这些金钱,你该有多少福报逃不掉的,也不要滥用钱,不要乱用金钱,那么这样子的话,这引业、满业就会有一点点的了解了。


好!诸位!再看第四个解释,引满二业,引业是说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去造引业,能引,这句话要注意听,能引导第八意识受五趣的异熟果报,能引就是第六意识造业,第八意识是偏偏去受罪,造业的是第六意识,竟然第八意识在受罪,所以第八意识就是说,讲一句比较台湾话粗俗一点就是说很倒霉,人家在造业,我在受果报,受果报,第六意识就像败家子,乱搞、搞一搞……,第八意识像他妈妈,认真去还债务,就是这样子,所以第六意识去造引业,引第八意识去受苦。


满业就是能牵第八意识到哪一个道去受这个五趣,苦就是你造多少的业,你就受苦,你造多少,你布施多少,劝多少众生念佛,那么你就是乐,你该享多少乐,该受多少苦,那么就是你出生以后的事情,人的苦乐报不一样,天(人)的苦乐报也不一样,畜生,畜生的苦乐报也不一样,所以引业就是总报业,那么满业就是别报业,个别的受报,那么总报业就是说第八意识的总报,别报,那就是把它灌满。


(补:异生熟:大小乘之解释互异:(一)小乘俱舍之看法:指由异熟因所生者。盖小乘总谓由异熟因所生者,称为异熟生;故与“异熟果”为同义词。《俱舍论》卷二以四义解释其名:①系由异熟因之所生,故称为异熟生。如牛所驾之车,称为牛车。②所造之业至得果之时,变化而能成熟,称为异熟;此果从异熟而生,故称异熟生。③所得之果与因互为别类,且系由因所成熟,故称异熟;此异熟即“生”之义,故称异熟生。④于因之上假立果之名,故既称“因”为异熟因,所生之果即称异熟生。(参阅“异熟果”5158)(二)大乘唯识之看法:指由异熟所生。唯识宗以第八识总报之果体,称异熟,或真异熟;由此所生之前六识别报之果,即称异熟生。《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七下):“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成唯识论》卷八、《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


总报、别报:总报与别报之并称。又作总果别果。为法相宗所立教义之一。第八识之果,称为总报;前六识之果,称为别报;二者合称总别二果。因第八识之引业力能牵引众生感得五趣、四生等异熟之总体,称为总报;另前六识之满业力所感受之异熟生各不相同,例如肢体、诸根等各自有别,称为别报。譬如人类,其同生为人界之果报即称总报,而此中,各人千差万别之贫富、美丑、智愚等,即称别报。[《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俱舍论》卷十七、《成唯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大乘义章》卷八末、《略述法相义》卷上、《华严原人论解》卷下](参阅“果报”3323 )


满业:指圆满有情之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之善恶业。又作圆满业、别报业。为“引业”之对称。凡人之一生中所造善、恶、邪、正等种种业,其中最为主要者仅有一业,此业能招感未来世生于鬼、畜、人、天等诸趣之果报,称为引业;相对于此,其他一切之诸业,则于已招感之鬼、畜、人、天等诸趣之果报中,能决定六根具足与否,及身体之强弱、寿命之长短,及其他贫富贵贱等各各差别之果报,则称为满业。譬如画师画人体,先画轮廓,作为人体之总体,复于其上细描眼眉口鼻等之美丑差别;如是,则轮廓犹如引业,细描之众彩则犹如满业。[《大毗婆沙论》卷十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参阅“引业”1393)


引业:牵引五趣四生等果之业。又作引因、牵引业、总报业。为“满业”之对称。即感有情总报果体之强胜业。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有异。(一)小乘之说:《俱舍论》卷十七谓,业能引众同分等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者为满业。即引业约因,满业约果而解,此即业果相对。又业有顺现业、顺生业、顺后业、顺不定业四种,《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中,就顺现等四业配于引、满二业,举出三师之异说,即:(1)顺次生受业与顺后次受业皆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顺现法受业与顺不定受业则能满众同分果,不能引众同分果。(2)顺现法受业能满众同分果,不能引众同分果;余三业皆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3)四业皆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俱舍论》卷十五即取此中之第二说。(二)大乘之说:《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唯识论泉钞》等有二解,其中,总报业感总报之果,同时扶其余劣弱之业,使彼亦能感别报,称为引业;第六识之别报业圆满庄严第八总报之果体,称为满业。此即业业相对。又总报之果起时,其果能为增上缘,引生其余别报之果,称为引业;此别报之果能使总报之果圆满,则称满业。此即果果相对。此外,引业唯限于一业或通于多业,引一生或通于多生,大小乘之说亦有不同。小乘主张引业唯限于一业,唯引一生,大乘则主张一多互为不定。然小乘中之经部亦同于大乘之说,主张一业引多生之义。[大《毗婆沙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俱舍论宝疏》卷十七]
以上引自电子版《佛光大辞典》)

 

 

28页的最后, 【第六意识:】㈠【五俱意识】,称作【明了意识】,明了意识,五俱意识就是前五识同时要起来的,那么与前面五识同时起来的就称作明了意识,那么与前面五识不同时起来的,叫做:㈡【不俱意识】,不必运用到第六意识,那么不俱意识又分成二个,一个叫做【五后意识】,就是前五识看的,然后单独的叫做五后意识。或者是不必对境界,坐在那边自己打妄想或者是入定,那么叫做【独头意识】,所以这个第六意识有很多的名词。五俱意识就是明了意识,为什么讲明了意识呢?因为眼、耳、鼻、舌、身攀缘这个境界,那么第六意识就附在里面分别,所以这个明了,要使一件事情明了,叫做明了意识。不俱意识那么就是五后意识,就是前五识看完了,后面单独起来的,不必面对着任何的境界的,独头意识也是。我们再看明了意识的后面:有一个【五同缘意识、不同缘意识】,意识就是说第六意识跟前面五识同样攀缘一种境界,这个叫做五同缘意识,五同缘意识。明了,那么不同缘意识呢?就是说前五识有的起来,有的不起来,不同缘,不同缘。比如说眼识起来,耳识没有起来,或者是眼、耳都有起来,后面没有,所以五同缘就是前五识同样攀缘这个境界,然后第六意识就夹杂着分别,存在的意识,不同缘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有第六意识的,然后你眼睛虽然看,可是并没有什么作用,心不在焉,那么就不同缘,同时,所以这个不同缘也有不同的意思看法,一种是眼、耳、鼻、舌、身没有同时起来,那么有一种是第六意识不支持它,没有加入这个分别,没有加入这个分别作用就不起来。底下有一个不俱意识,就是五后意识,一个叫做独头意识,五后意识就是前五识动一个念头去看,第六意识就分别,分别以后化作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不必对境界,化作一种观念,这个叫做不俱意识,不必面对着境界而有所作用,但是前面有接触的境界。那么独头意识就是连境界都没有,这个五后意识就是前五识还配合着境界起来的,独头意识就是连境界都没有,比如说你打坐,你打坐以后你坐在那个地方入定,那是意识暂时没有分别心,意识暂时没有分别心,【定中意识】。


【独散意识】,我们所谓的妄想,独散意识坐在那边打妄想,也不看电视,也不听音乐,坐在那个地方自己观想:嗯!下个月做什么?嗯!要来听经闻法。有的人考虑:嗯!要出家还是要做在家,一直再三的考虑。那么独散意识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不考虑任何事情,坐在那边就让它一直妄想纷飞,控制不住,所以我前天在这个雄中,讲《大珠和尚顿悟法门》就讲了一句话,说:人无百岁寿,常怀千岁忧。就是独散意识的最厉害、最明显的写照。人无百岁寿,人活的寿命不可能超过一百岁,常怀千岁忧,想像的都是一千岁、一千年以后的事情。人很可怜的,他活不到一百岁,他每天都在打妄想,打妄想,所以你想想看!有的人六十几岁了,死了老婆,然后再结婚,老莫的第二个春天,众生没有碰到佛法实在是满可怜的,六、七十岁了还想要结婚第二次,对不对?这个妄想很多、很强,降伏不了这个欲望,独散意识。再来就【梦中意识】,梦中意识,梦中意识就是说我们晚上都休息了,咦!这梦境就是一种记忆的残影,然后编织,加上一个我执,因此你在梦中可以看到你自己,有时候看得很清楚,有时候看不清楚。我们今天的山河大地也是这样子,我们在梦境里面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碰到恐惧的时候逃跑,碰到捡到金钱的时候很欢喜,一醒过来什么都没有,人活在这个世间也是一样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是这样子的,所以你要赶快掌握机会去行善,你不要囤积了那一些金钱,死后你要带到阎罗王那边去,能做功德的机会要赶快,但是不能乱花钱就是了,要做有意义的工作,布施是很好,但是也必须要做有意义的工作,你不要有了钱就乱花,然后要行善做福报了就没有钱了,你乱花钱,你的老公就会约束你,今天出去也没钱,明天出去也没钱,好了!老公一讨厌起来,钱约束起来,那你就被束缚了,所以说花钱还是要小心,你没有听过一句话吗?说:常常买东西的人,有一天就会被东西所买。常常买东西的人,有一天就会被东西所买,这句话你听不懂?常常买东西的,钱拼命花,花到最后没钱了,他就心里不舒服,被东西所买,整个心就被东西买走了,拿不到东西,所以还是要节俭,该花的就不吝啬,像今天我们说:要送雄中二百五十本,噢!这太好了,实在是无量功德,二百五十本,才二万五嘛!你拜托人家看,人家都不看,咦!竟然学校的校长说要看,这半夜都要送给他,半夜都要送给他,对不对?就是二百五十本,论本钱才一万多嘛!所以有时候我们须要做一点功德,就拿世俗谛来讲,所以他们看了第一册,噢!反应不错,《佛心慧语》的反应不错这样子。


(附:《老莫的第二个春天》,超现实影片,导演李佑宁,编剧吴念真,主演孙越、陈慧楼、张纯芳等。该影片于1984年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和最佳原著剧本奖。


剧情介绍:国民党士兵老莫在随战败的当局抵达台湾后,心里头一直惦念着山东老家,后来听说妻儿相继在家乡去世,则更加心灰意冷,于是就提前退了役。老莫在台湾伶仃一人,生活十分孤寂。后来他仿照老友常若松买山地姑娘为妻的方法,卖掉积攒了半辈子的金饰,也买了个年轻貌美的高山族姑娘玉梅为妻。玉梅并不喜欢老莫,若不是家庭的困苦,她也不会轻易投身到这样一个老人的怀抱。而正值壮年的瓦斯工人金树,因常来帮助玉梅干活,而对她产生爱慕之情。在情感与责任之间,玉梅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老莫的朋友若松生活遭遇了不幸,他买来的妻子玛娜不愿与其生活,经常在外与男人鬼混,并染上梅毒,最后无颜面见人而自杀。而常若松因炸鱼不慎出了事故,导致双目失明,老莫就不辞辛苦给予其照顾。在若松的悲惨遭遇中,老莫越发觉得这种花钱买来的家庭生活并不可靠,他不想成为第二个若松,但他又不想伤害一直辛勤持家的玉梅,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青春已经伴随着政治的压抑就此牺牲掉。老莫觉得玉梅与金树两个年轻人在一起比自己和玉梅更相称,他有心成全他们,于是就留给了玉梅一笔积蓄自己离家出走。老莫的淳朴善良感动了玉梅,并且使玉梅认定他值得自己一辈子依靠。在约定与金树私奔的日子里,她做出了一个让自己安心的决定——等老莫回家。引自搜狐影视资料库)

 

 

 29页, 【六识现起:前五识,现起,随缘之具缺俱起或不俱】随缘之具缺,有时候前五识因缘具足了,它就作用了,那么因缘不具足,就不现行了,俱起或不俱,就是五识同时起来,或者是只有起来三个,或者只有起来一个、二个。【意识】,前五识或者是六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就是【依止……阿赖耶】,依止阿赖耶识,【现起】,第六意识有一个叫做现起,就是起现行,第六意识有时候连续的作用就【常起】,常起,几乎,第六意识几乎很少有停过的。【五位不起】,就是五种情形,第六意识没有作用,第一个叫做生【无想天】,这生无想天跟【无想定】并不一样,无想天的意思是说果报来讲,他有修了一些善业,十善业,还修了不动业,最主要修无想,就是粗重的第六意识分别,他认为这个不好,他就不要去想事情,然后明明让这个脑袋空空的,他以为这个叫做解脱,他的报,是报在无想天,那是因为他的果报就是这样子的,五位不起有的是暂时不起,有的是永远不起,像【灭尽定】,就永远不起,灭尽定就是证阿罗汉果断分别,那么就永远不起,像无想天、无想定、【睡眠】,闷绝,会再起来的,无想天是果报天,无想定不是这样,无想定是人间也可以修,比如说外道的他修这个无想,他一坐,禅定功夫,就坐着,就无想,第六意识粗重的分别也没有,所以无想天,那么是果报天,无想定就是你只要在人间,像外道的很多就修无想的,也可以坐到第六意识不起来,是暂时不起,不是断。再来灭尽定,那就是罗汉果了,证阿罗汉果了,把这三界的烦恼第六意识分别心断掉,然后断第七意识的一半,半分,第七意识分我执跟法执,分我执跟法执,这灭尽定就是断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的一半,就是我执,断掉我执,那么法执呢?那么就是菩萨慢慢断的,所以我执叫做见思惑,法执有尘沙惑跟无明,法执就包括尘沙惑跟无明,所以灭尽定只断我执,只断我执,那么我执这个见思惑不起来,那么当然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没有作用。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国唯识宗通史 . 第七章 唯识宗.. 下一篇没有了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